返回首页

避雷线保护范围(避雷线保护范围的计算)

来源:www.xrdq.net   时间:2023-01-19 00:26   点击:155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避雷线保护范围的计算

避雷针、避雷带的保护范围是利用滚球法确定的,而避雷网格则是利用法拉第笼的原理设计的,因此,在设计避雷网格时不能一味地追求避雷网格的高度。

实际当中。有女儿墙的的平顶屋,其宽度小于24m时,只需沿女儿墙上部附设避雷带,宽度大于24m时,须在屋面上两条避雷带之间加装明装连接条,连接条的间距不大于20m。

无女儿墙的的平顶房屋,其宽度小于20m时,只在屋顶上附设避雷带,宽度大于20米时,加装明装连接条,间距不大于20m(三类建筑)。符合避雷网格尺寸的大小。

《建筑防雷规范》GB50057-94中规定首次雷击的雷电流参数:一类一200KA;二类-150KA;三类-100KA。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1312“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将第一级防护的雷电流威胁值定为200KA,波形为10/350μs,超过该值的概略为1%,就是说,99%的的雷电闪击都包括了。

2. 避雷针避雷线的保护范围分别为多少

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与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的最小距离为3米。

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与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的距离根据具体情况而不同,但其最小距离不得小于3米,是为防止避雷针落雷后产生反击过电压而规定的。

独立避雷针或避雷线(网)保护1区环境,设置独立的接地装置,每根引下线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避雷针或避雷线、引下线及其接地装置与被保护建筑物及其金属物在空气中,在地中都要保持一定距离,至少不小于3m,接地点间距不大于30m,当两地相距30米以上时候可考虑分开建设。

雷电一般分为三种:一是直击雷、二是侧击雷、三是雷电感应(感应雷)。其共同点是当雷电形成时就要寻求落地,防雷措施做法就是如何把雷电压(流)引来在瞬间导入大地而讯速散失,从而保护了人身及设备的安全,防直击雷接地要求就近接地,快速泄流。

3. 避雷线保护角怎么算

避雷线的保护范围通常以避雷线和外侧导线间连线与垂直线的夹角,即保护角表示。保护角一般不大于25º,保护角越小,保护越可靠。

1.500kV及以上送电线路,应全线装设双避雷线,且输电线路愈高,保护角愈小(有时小于20°)。在山区高雷区,甚至可以采用负保护角。

2.220~330kV线路,同样应全线装设双避雷线,一般杆塔上避雷线对导线的保护角为20°~30°。

3.ll0kV线路,一般沿全线装设避雷线,在雷电特别强烈地区采用双避雷线。在少雷区或运行经验证明雷电活动轻微的地区,可不沿线架设避雷线,但应装设自动重合闸。

4.35kV及以下线路,一般不沿线架设避雷线,但杆塔仍应逐级接地。

4. 避雷线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比避雷线要大。

避雷线是水平悬挂的狭长线,其保护角为25度角,保护范围为有一定宽度的长带状。

    避雷针是一个尖端,单针时其保护范围象一个放大的球体状,保护角(空间立面内的边缘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为60度角,多针时互相配合可适用于保护一块占地一定面积的大范围区域,因而保护范围较大。

5. 避雷线保护范围计算例题

避雷线的保护范围通常以避雷线和外侧导线间连线与垂直线的夹角,即保护角表示。保护角一般不大于25º,保护角越小,保护越可靠。   1.500kV及以上送电线路,应全线装设双避雷线,且输电线路愈高,保护角愈小(有时小于20°)。在山区高雷区,甚至可以采用负保护角。 2.220~330kV线路,同样应全线装设双避雷线,一般杆塔上避雷线对导线的保护角为20°~30°。 3.ll0kV线路,一般沿全线装设避雷线,在雷电特别强烈地区采用双避雷线。在少雷区或运行经验证明雷电活动轻微的地区,可不沿线架设避雷线,但应装设自动重合闸。 4.35kV及以下线路,一般不沿线架设避雷线,但杆塔仍应逐级接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