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工业用电量越多越好吗

来源:www.xrdq.net   时间:2022-06-02 12:34   点击:54  编辑:admin   手机版

说到主要经济指标,在我国通常有个“工业用电量”的数据,即以一定时段内工业用电量数值,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与慢、总量的多与少。
  衡量用电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论界有个著名的“电力弹性系数”,即以全社会用电增长率除以GDP增长率,系数越小,越能说明用电少而经济增长快、效益好;系数越大,则说明电量消耗大而经济却没有得到相应增长。从这个角度看,有必要重新认识工业用电量指标在经济发展中的评判性价值,将分子与分母、投入与产出放在一起分析。特别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节能减排的科学发展背景下,科学释读“工业用电量”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
  客观而言,在以“快”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方式中,用电量不失为经济增量的一种佐证。在我省,工业用电量约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80%。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将工业用电量看作经济运行的“晴雨表”、“风向标”。开工项目多了、规模大了,才会有更多的用电需求。特别是制造业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更离不开电力的刚性支撑。所以,不少地方说起经济发展成绩,常常把工业用电量数据挂在嘴边,似乎越多越好。
  其实,当经济发展从追求速度转向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结构并重,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时,对上述关系的理解也就不能与时俱进而有所改变了。
  科学释读工业用电量指标,可从三重视角切入。其一:从不同产业看,一、二、三次产业的能耗有明显差异,工业用电量只反映了工业能耗情况。我省2005年的数据显示,第三产业的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23吨标准煤,二产为1.35吨标准煤。光看工业用电量,看不出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我省大力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恰恰是用电少、效益高的产业。相同能耗下的服务外包和钢铁产业,其产出和效益肯定无法画等号。如果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即使用电量上去了,其综合效益也不足称道。反之,大力兴办占地少、能耗低的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等产业,即使用电量下来了,但经济效益提升了,结构优化了,这是应当激赏的。
  其二:从产业内部结构看,需要跳出用电的绝对数值来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附加值,以实现同样能耗下产业质量、效益的优化。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4%,而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低3.6个百分点,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约3%。这便是效益提高了,能耗下降了。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太原钢铁公司,积极调整产品内部结构,发展附加值高的不锈钢产业,万元产值能耗近几年从3.25吨标煤降到1.04吨标煤,降幅高达64%。而如果仅仅从用电量的绝对数值去分析,就一定看不出“质量、效益、结构”提升优化、污染减排的综合效益。
  其三:考察分析工业用电量,还必须立足节能降耗这个根本来审视。高耗能的钢铁、水泥等产品生产,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产业。关键要通过技术改造、内部挖潜等举措,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实现生产同样的产品,“我”的能耗是最低的,这样才有持久的竞争力。
  工业用电,从经济评价的角度看,反映了资源投入量的多少。而评价经济发展,是要既看投入,更要看产出的。用电量的细细分析,从小处看,是一个企业的生产行为,从大处说,则可以呈现经济发展的质态。江苏是经济大省、能源小省,能源消费总量属于经济约束性指标。从某种意义说,经济指标像一根“指挥棒”,应该更多地发挥对产业发展“未来时”的引领作用。因此,指标设定需要更加科学合理,既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而重新认识用电指标的衡量性意义,正是为了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增长方式积极转变、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等重大课题相合拍。陆峰 邵生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