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
现代化: 达到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水平。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我国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始于1954年一届人大。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二、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
1.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大的支柱,十分重要。
2.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运用创新的力量引领国家持续高效发展,驱动作用。
3.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乡村的振兴很重要,国家才能够协调发展,一同进步,缩小贫富差距。
4.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要“走出去”才能更加看到自己的不足,继续发展和建设一带一路,推动周边经济发展。
5.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加快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努力破除原来旧体制的弊端。
三、企业生产基地建设要素?
01数据的采集和管理
数据是智能工厂的血液,在智能工厂运转的过程中,会产生工艺、制造、仓储、物流、质量、人员等大量的业务数据,生产过程中需要及时采集产量、质量、能耗、设备状态等数据,并与订单、工序、人员进行关联,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全程追溯。
02设备联网和设备管理
智能设备的应用也是建设智能工厂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设备联网和数据采集是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而发挥设备的效能则是智能工厂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
03生产质量管理
提高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智能工厂建设时,生产质量管理是核心的业务流程。
04制造执行系统MES
MES是智能工厂落地的着力点,上接ERP,下接现场各类设备,旨在加强MRP计划的执行功能,执行生产调度,实时反馈生产进度。
四、现代化医院建设标准?
1、医院应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医院性质,以及部门、科室的功能要求,确定在全院或局部实施采暖与通风、普通空调或净化空调。
2、采用散热器采暖时,应以热水为介质,不应采用蒸气。
供水温度不应大于85℃。散热器应便于清洗消毒。
3、符合规范表规定的Ⅲ级、Ⅳ级洁净用房,应采用板式或光管式散热器采暖,且应采取防护、防尘措施。
4、室内采暖计算温度可按规定选取。
5、当采用自然通风时,中庭内不宜有遮挡物,当有遮挡物时宜辅之以机械排风。气候条件适合地区,可利用穿堂风,应保持清洁区域位于通风的上风侧。
6、凡产生气味、水气和潮湿作业的用房,应设机械排风。
7、空调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室内空调设计参数、医疗设备、卫生学、使用时间、空调负荷等要求合理分区
(2)各空调分区应能互相封闭,并应避免空气途径的医院感染
(3)有洁净度要求的房间和严重污染的房间,应单独成一个系统。
8、无特殊要求时不应在空调机组内安装臭氧等消毒装置。不得使用淋水式空气处理装置。
9、空调机组宜设置在便于日常检修及更换的机房或设备夹层内
五、煤炭基地建设环保要求?
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建设,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符合矿产资源规划、产业政策和绿色矿山基本条件,并达到以下建设要求。
一、矿区环境优美
(一)矿区布局合理,标识、标牌等规范统一、清晰美观,矿区生产生活,运行有序、管理规范。
(二)煤炭的生产、运输、储存、地面实行全封闭管理,做到“采煤不见煤”。
(三)实行雨污分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矸石、废水、噪音、粉尘得到有效处置,达标排放。
(四)充分利用矿区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建设“花园式”矿山,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面积的100%,基本实现矿区环境天蓝、地绿、水净。
二、采用环境友好型开发利用方式
(五)煤炭资源开采应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相协调,因地制宜,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采方式,应积极使用充填开采、保水开采和煤与瓦斯协调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
(六)中东部地区原则上应采取条带式和充填式开采等绿色开采方式,合理控制地面塌陷,鼓励矸石不出井,逐步消灭已有的矸石山,减少土地占用,降低环境污染。煤矸石等固体废物妥善处置率应达到100%。中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开采方式应符合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要求。
(七)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义务,做到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土地复垦方案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管理,确保矿区环境得到及时治理和恢复。
(八)涉及多种资源重叠共生的应坚持先上后下,逐层开采,煤炭开发不得对其他资源造成破坏和浪费。
(九)应建立生产全过程能耗核算体系,控制并减少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
(十)采煤废弃物应有专用堆积场所,并符合安全、环保、监测等规定,采取防扬散、防渗漏或其他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不得流泻到堆场外,造成环境污染。
三、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煤炭及共伴生资源
(十一)应综合评价煤炭及共伴生资源,采用合理的利用方式和处置工艺,确保资源综合利用。
(十二)提高瓦斯抽采利用率,应先抽后掘,先抽后采,保持“抽掘采”平衡,合理利用矿井瓦斯;对煤炭共伴生的高岭土、油页岩等资源要有合理利用和处置工艺,应做到综合回收和综合利用。
(十三)对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物要分类处理,实现合理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吃干榨尽。在保证不产生二次污染的前提下,鼓励利用矿山固体废物用于充填采空区、治理塌陷区等。
(十四)原煤入选率应达到100%,提高精煤质量。
(十五)矿山生产过程中应从源头减少废水产生,实施清污分流,应充分利用矿井水,循环利用洗煤废水。废水重复利用率一般达到85%以上;矿坑涌水在矿区充分自用前提下,余水可作为生态、农田等用水,其水质应达到相应标准要求;生活废水达标处置,充分用于场区绿化等。
四、建设现代数字化矿山
(十六)生产技术工艺装备现代化。应加强技术工艺装备的更新改造,采用高效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及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工艺和设备,符合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
(十七)煤炭开采自动化。探索应用井下无人工作面开采技术,积极推进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
(十八)生产管理信息化。应采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智能技术,加大“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实现煤矿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安全生产管理和设备控制的信息化。
(十九)建立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团队,矿山科研开发资金不低于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1%。
五、树立良好矿山企业形象
(二十)创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培育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和煤炭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立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制定管理制度和行动计划,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二十一)应构建企业诚信体系,生产经营活动、履行社会责任等坚持诚实守信,及时公告相关信息。应在公司网站等易于用户访问的位置至少披露:企业组建及后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意见;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绩效表现;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负责部门及工作人员联系方式,确保与利益相关者交流顺畅。
(二十二)企业经营效益良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企地共建、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办矿理念,加大对矿区及周边群众的教育、就业、交通、生活、环保等支持力度,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矿区和谐,实现办矿一处,造福一方。加强利益相关者交流互动,对利益相关者关心的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应主动接受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和公众监督,并建立重大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事件申诉—回应机制,及时受理并回应项目建设或公司运营所在地民众、社会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有关部门对违反环保、健康、安全等法律法规,对利益相关者造成重大损失的矿山企业,应依法严格追责。
(二十三)加强对企业职工和矿区群众的人文关怀,建立健全职工技术培训体系、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职工满意度不低于70%,矿区群众满意度不低于65%,及时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纠纷,不得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
六、建设现代化企业的意义?
意义:以制度管人,建立股份制,实行董事长领导下的股份制,由总经理具体组织实施企业生产经营决策。
建设现代化企业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有利于企业创造更大经济效益,对企业有百利无一害,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增强竞争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七、何时提出建设现代化社会?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党和国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确保小康社会建成。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八、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确立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有利于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
2.“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建立。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有利于凝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
3.“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建立,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动力。
九、现代化建设的提出?
现代化: 达到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水平。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我国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始于1954年一届人大。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十、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成就?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
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
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