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康白起在长沙哪里读的书?
南康白起,1980.05.26-2008.03,农历生日1980年四月十三, 男,辽宁人。生于辽宁,长于内蒙古,网络作家。在晋江文学城曾用笔名"白起",天涯用笔名"南康"发表网络小说。于2008年3月,在湘江投江自尽。
南康白起是在1999年南下长沙读书,就读湖南长沙中南大学99届
二、朱军和董卿在春晚的开场白?
开场白: 董卿:观众朋友,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国际频道、西班牙语国际频道、法语国际频道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同步直播的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
朱军:另外,今晚央视网还联合了中国台湾网、搜狐网、腾讯网、新浪网和全国的百余家网站,向全球华人同步直播我们今天的春节联欢晚会。 董卿:除夕团圆夜,守岁亲情浓。
三、蓝白锌、彩锌、军绿、黑锌在工艺上有和区别?
电镀都一样的,只是钝化液配方和钝化工艺不同。
各种颜色是表层钝化层的颜色。
四、如果白起在长平之战中不杀赵国降军,把他们都全部放回去会怎么样?
据《战国策.中山策》的记载,白起杀赵降卒的一大目的在于“趁其振惧而灭之”,换言之,在这位“武安君”作决策时,他想要的就是尽最大可能消灭赵国的有生力量,形成“赵卒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的结果,从而一鼓作气袭灭赵国——这纯是一种恐怖战术,白起因之背负千古骂名,理所应当。
除了恐怖战术的考虑之外,白起杀降还有另外两大原因,一为恐惧,一为复仇。这两者皆源自于赵军的勇猛卓绝的战斗表现。在今人的脑海中,赵括指挥的这场战争似乎是窝囊的,赵国的战士似乎都是羔羊般任人宰割的,其实不然——在粮尽援绝46日之后,赵括仍“出锐卒自搏战”,使得秦军遭受此战中最大的损失,以至于“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等到赵括被射杀,赵卒投降后,白起和秦军便陷入了恐惧与憎恨交织的心态中:他们无法保证这些降卒从此甘心为虏,更无法释怀在突围战中大量死亡的袍泽——人类并不总是理智的动物,地狱中鏖战的军人更不是,因此,白起最终作出了“挟诈而坑杀之”的决定,他的士兵们也听命举起屠刀杀降,并不是特别出人意料的事情。(史书上一直说赵卒是被“坑杀”,实际的情况可能比这更加惨烈,今人在95年发掘长平之战遗址的将军岭一号坑时,发现集中埋葬的百具遗骸中,带有斩斫痕迹、箭簇,甚至是无头的白骨比比皆是,足证并非活埋,乃是刀劈箭射的大屠杀。) 回到题主的问题,“面对四十万赵降卒,白起有没有比坑杀更好的办法?”若从战后白起的角度来看,答案的确是“舍此无他”——但这并不是可以就此轻飘飘放下、“冷静地”停止思考的答案,虽然时间不能倒流,历史无法假设,我仍幻想有“不杀”的办法,毕竟那些只是饿了46日的毫无反抗力的降卒(能战的“锐卒”已经在突围战中死尽了)——实际上,白起从此以后也备受着内心的煎熬,他在杜邮自杀前,曾经问天自己何罪当死,而后悔悟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可看作是白起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吧。(ps:长平之战确实大量消灭了赵国的抵抗力量,可白起的恐怖战术并没能顺利起到效果。噩耗传到赵国后,赵人“泣涕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当秦再次意欲灭赵时,白起料到赵人“守备亦以十倍”,不肯打这艰苦之战,结果秦人果然“失利,亡五校”,遭遇重大挫折——往更远看,秦国即便凭着虎狼之师扫平了六国,却也埋下了憎恨复仇的种子,到头来子婴素车白马出降,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可谓报应不爽。明代吕纯如有《长平吊古》一诗,颔联为:“竖子无谋终覆赵,将军有勇亦亡秦。”诚为至论。)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