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四五强调的高质量发展的意思?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定不移建设质量强国,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 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线?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个主题主线,紧紧把握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长远指导性,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体现鲜明时代特色的突出亮点。
第一,《建议》提出科学的主题主线,对指导“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回顾历史,“九五”计划强调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五”计划突出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十一五”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二五”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第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事关我国新时代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建议》强调,“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就是高质量发展。对“十四五”时期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必要性、紧迫性,可以从3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三是遵循经济规律,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三,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供给和需求这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一方面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
三、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怎么做?
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
(一)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现代经济体系
未来要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现代经济体系。一是需要坚持竞争中性原则,保证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与创造活力。二是要打破行政垄断壁垒,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企业进出自由,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三是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特别是消除各种隐形壁垒,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法治保障,推进民营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二)强化创新引领,加速转换经济增长核心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一是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基建,夯实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基础。二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科技中介市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三是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名校、名企、名院合作推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为创新驱动导入高端人才要素资源。
(三)布局先导产业,培育世界级的先进产业集群
围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航天产业等未来先导产业,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促进龙头企业从规模优势转向创新优势。一是聚焦5G网络、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挥各地区要素禀赋优势,加快优化新生产力布局。二是培育先进产业集群,探索产业体系从“大而全”转向“专而精”,深层次嵌入全球产业大循环,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三是打造面向全球的产业创新高地,推进产业、资本、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集聚,形成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技术转化中心。
(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
聚焦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城市群的全球竞争实力。一是加快导入人才、创新、产业、金融等资源要素,重点打造具有全球创新要素配置能力的都市圈和城市群。二是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放宽城市落户等限制性条件,相对消除城市之间发展壁垒,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三是推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重点关注革命老区、偏远山区等,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十四五规划如何高质量发展中小企业?
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青岛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为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创造条件。长久以来,青岛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呵护有加,在《规划》提出之前,青岛已陆续发布了《青岛市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办法》、《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等,从财政、税务、营商环境等多个角度为企业提供“真金白银”支持。
在服务落地角度,2021年6月1日青岛市启动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小企业服务月”行动,围绕服务、创新和技术服务等十大重点领域,举办了50余项服务活动。其中,在6月27日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联合京东共同启动“满天星计划”(青岛站)服务行动,发挥大企业资源整合优势,构建全场景中小企业成长服务体系。
五、煤炭工业分类?
煤的工业分类
根据煤的用途,煤被分为3大类,17小类:
褐煤——褐煤一号、褐煤二号
烟煤——长焰煤、气煤、1/3焦煤、气肥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瘦煤、贫煤、不粘煤、弱粘煤、中粘煤
无烟煤——无烟煤三号、无烟煤二号、无烟煤一号
划分煤类的指标是:挥发分析出率和粘结性。
六、什么是煤炭工业分析?
煤的工业分析,又叫煤的技术分析或实用分析,是评价煤质的基本依据。
在国家标准种,煤的工业分析包括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等指标的测定。
通常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等指标的测定。
通常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是直接测出的,而固定碳是用差减法计算出来的。
广义上讲,煤的工业分析还包括煤的全硫分和发热量的测定, 又叫煤的全工业分析。
1、煤的水分,煤的水分,是煤炭计价中的一个辅助指标。
煤的水分直接影响煤的使用、运输和储存。
煤的水分增加,煤中有用成分相对减少,且水分在燃烧时变成蒸汽要吸热,因而降低了煤的发热量。
煤的水分增加,还增加了无效运输,并给卸车带来了困难。
特点是冬季寒冷地区,经常发生冻车,影响卸车,影响生产,影响车皮周转,加剧了运输的紧张。
2、煤的灰分,煤的灰分,是指煤完全燃烧后剩下的残渣。
因为这个残渣是煤中可燃物完全燃烧,煤中矿物质(除水分外所有的无机质)在煤完全燃烧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分解、化合反应后的产物,所以确切地说,灰分应称为灰分产率。
3、煤的挥发分,煤的挥发分,即煤在一定温度下隔绝空气加热,逸出物质(气体或液体)中减掉水分后的含量。
剩下的残渣叫做焦渣。
因为挥发分不是煤中固有的,而是在特定温度下热解的产物,所以确切的说应称为挥发分产率。
4、煤的固定碳,煤中去掉水分、灰分、挥发分,剩下的就是固定碳。
煤的固定碳与挥发分一样,也是表征煤的变质程度的一个指标,随变质程度的增高而增高。
所以一些国家以固定碳作为煤分类的一个指标。
固定碳是煤的发热量的重要来源,所以有的国家以固定碳作为煤发热量计算的主要参数。
固定碳也是合成氨用煤的一个重要指标。
七、陕西煤炭工业学校?
煤炭工业学校1986年从落户到咸阳市文林路,最后升级为陕西省能源学院,从大专院校升至三本院校,现在学院以煤炭,石油化工等专业为主。
八、十四五精神?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十分重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真正的智慧源于群众。只有善于倾听,与群众交心,多听取群众的意见或建议,才能在“不同意见”中开阔视野、明晰思路。
而第一个“十四五”涉及到经济,科技,社会等方方面面,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征程,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第一个五年也和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做好全面稳健的策划。
九、十四五口号?
十四五开局之年口号是开启新征程。
新的起点新的奋斗,构建新发展格局明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劈波斩浪,中国经济航船驶入新的壮阔海域。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
但前进的道路绝非坦途,越接近胜利的彼岸面临的考验也越严峻,不可避免遭遇激流险滩。
放眼全球,在超常规刺激政策、低基数和疫苗进展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明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恢复性增长。
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形势依然错综复杂,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
十、我国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1.制度优势显著。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们的最大制度优势。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面对困难复杂局面时能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破浪前行的强大力量,这是我国发展的最大有利条件和优势所在。
2.治理效能提升。我国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3.经济长期向好。2006年以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连续15年保持第一,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我国着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明显提高。
4.物质基础雄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我国农业保持稳定,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工业实力显著增强,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高铁营运总里程达到3.8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5.5万公里,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2亿,均居世界第一。信息、商务、研发、营销等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
5.人力资源丰富。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超过8.9亿,基础教育质量持续优化,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5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人力资本质量明显提升。
6.市场空间广阔。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强大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全球吸引力将不断增强,成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7.社会大局稳定。我国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精准发力、补齐民生短板,社会保障、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等领域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