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普勒雷达系统
多普勒效应用于飞机导航的研究开始于1945年末。
随后,美国研制出第一个多普勒导航系统AN/APN-66 。后来很多国家也相继开展多普勒雷达的研制工作。50年代,研制和生产出多种类型和用途的多普勒导航雷达。60年代,多普勒导航雷达在理论、技术和应用上趋于成熟。此后,主要工作是使设备减轻重量、小型化和多功能,提高可靠性和同其他设备组合使用。
2. 多普勒雷达探测器
可使用应答式干扰机进行干扰.
瞬时测频---发射干扰. 干扰可以调制多个多普勒回波信号进行应答.
3. 多普勒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脉冲多普勒雷达广泛用于机载预警、导航、导弹制导、卫星跟踪、战场侦察、靶场测量、武器火控和气象探测等方面,成为重要的军事装备。装有脉冲多普勒雷达的预警飞机,已成为对付低空轰炸机和巡航导弹的有效军事装备。
多普勒效应是为纪念奥地利物理学家及数学家克里斯琴·约翰·多普勒(Christian Johann Doppler)而命名的,他于1842年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主要内容为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蓝移blue shift);在运动的波源后面时,会产生相反的效应。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得较低(红移red shift);波源的速度越高,所产生的效应越大。
4. 多普勒雷达系统数据
多普勒雷达的发射功率26w,属低频率。
多普勒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伺服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机、雷达数据处理机和数据总线等组成。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通常采用相干体制,有着极高的载频稳定度和频谱纯度以及极低的天线旁瓣,并采取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5. 多普勒雷达数据
多普勒雷达,是一种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探测运动目标的位置和相对运动速度的雷达。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J·C·多普勒发现,当波源和观测者有相对运动时,观测者接收到的频率和原始频率不同,这种现象被称为多普勒效应。波源和观测者相互接近时,接收到的频率升高; 两者相互离开时,则降低。多普勒雷达就是利用多普勒效应的雷达设备。
利用多普勒效应的雷达主要有:相参脉冲、脉冲-多普勒、连续波或频率调制。早期的多普勒雷达主要为连续波雷达,但这很快促使调频连续波雷达的出现,它能够对扫频进行编码并确定范围。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脉冲多普勒雷达变得足够轻以至于其广泛用于机载探测。
多普勒处理与脉冲雷达相结合的优点是提供准确的速度信息,即目标向雷达方向移动或远离雷达的速率。脉冲多普勒雷达含有距离波门电路、单边带滤波器、主波束杂波抑制电路和检测滤波器组,能较好地抑制地物干扰。其可用于机载预警、机载截击、机载导航、低空防御、战场侦察、靶场测量、卫星跟踪和气象探测等方面。
6. 多普勒雷达原理
1、其原理是雷达设备的发射机通过天线把电磁波能量射向空间某一方向,处在此方向上的物体反射碰到的电磁波;雷达天线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设备进行处理,提取有关该物体的某些信息(目标物体至雷达的距离,距离变化率或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
2、测量距离实际是测量发射脉冲与回波脉冲之间的时间差,因电磁波以光速传播,据此就能换算成目标的精确距离。
3、测量目标方位是利用天线的尖锐方位波束测量。测量仰角靠窄的仰角波束测量。根据仰角和距离就能计算出目标高度。
4、测量速度是雷达根据自身和目标之间有相对运动产生的频率多普勒效应原理。雷达接收到的目标回波频率与雷达发射频率不同,两者的差值称为多普勒频率。从多普勒频率中可提取的主要信息之一是雷达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变化率。当目标与干扰杂波同时存在于雷达的同一空间分辨单元内时,雷达利用它们之间多普勒频率的不同能从干扰杂波中检测和跟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