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刀槽怎么开
主要区分好所切削材料、直径。选择合适的切削用量,转速。如车削直径100的45号钢外圆。用90度直角外圆刀。吃刀3毫米。应选择转速在450转之内。走刀量在0.2——0.5之间,断屑槽应3毫米宽,0.8毫米深的圆弧型,且刀尖方向略高一些(0.1-0.2)。这样有利于切屑排出。
一般不断屑的原因是1:走刀量大,切屑还未卷,就被刃上的新屑顶走。
2:槽开的平直。不能引导切屑。
3:走刀量小。若能掌握以上几点。应该没问题。
2. 割槽刀怎么装
1.不知这条燕尾槽在轴上、孔内、还是端面。
2.燕尾槽小端宽度和大端宽度分别为多少。
3.都可以车削的方法加工,也可以铣削的方法加工。
4.以车端面槽为例,假设槽小端宽2毫米,底部大端宽3.5毫米,可按下列部署加工:
(1)用2毫米宽的端面割槽刀,在燕尾槽中间位置割一条1.9+0.05毫米的端面槽。
(2)用一把最大处宽2毫米,左面带20°斜角的槽刀,加工燕尾槽的左面。
(3)用一把最大处宽2毫米,右面带20°斜角的槽刀,加工燕尾槽的右面。
5.如一把刀加工阻力较大,可把带斜角的槽刀在分成二把加工。
6.外圆或者内孔燕尾槽加工思路类似。
7.端面或者外圆燕尾槽用铣削的话,换用立铣刀和燕尾槽铣刀即可。
8.内孔燕尾槽一般只能车削。
3. 槽刀开槽技巧
车刀(指整体车刀与焊接车刀)用钝后重新刃磨是在砂轮机上刃磨的。磨高速钢车刀用氧化铝砂轮(白色),磨硬质合金刀头用碳化硅砂轮(绿色)。
一、砂轮的选择
砂轮的特性由磨料、粒度、硬度、结合剂和组织5个因素决定。
1、磨料
常用的磨料有氧化物系、碳化物系和高硬磨料系3种。船上和工厂常用的是氧化铝砂轮和碳化硅砂轮。氧化铝砂轮磨粒硬度低(HV2000-HV2400)、韧性大,适用刃磨高速钢车刀,其中白色的叫做白刚玉,灰褐色的叫做棕刚玉。
碳化硅砂轮的磨粒硬度比氧化铝砂轮的磨粒高(Hv2800以上) 。性脆而锋利,并且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导电性,适用刃磨硬质合金。 其中常用的是黑色和绿色的碳化硅砂轮。而绿色的碳化硅砂轮更适合刃磨硬质合金车刀。
2、粒度
粒度表示磨粒大小的程度。以磨粒能通过每英寸长度上多少个孔眼的数字作为表示符号。例如60粒度是指磨粒刚可通过每英寸长度上有60个孔眼的筛网。因此,数字越大则表示磨粒越细。 粗磨车刀应选磨粒号数小的砂轮,精磨车刀应选号数大( 即磨粒细) 的砂轮。船上常用的粒度为46 号—台0 号的中软或中硬的砂轮。
3、硬度
砂轮的硬度是反映磨粒在磨削力作用下,从砂轮表面上脱落的难易程度。 砂轮硬,即表面磨粒难以脱落;砂轮软,表示磨粒容易脱落。 砂轮的软硬和磨粒的软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必须区分清楚。 刃磨高速钢车刀和硬质合金车刀时应选软或中软的砂轮。
另外,在选择砂轮时还应考虑砂轮的结合剂和组织。 船上和工厂一般选用陶瓷结合剂(代号A)和中等组织的砂轮。
综上所述,我们应根据刀具材料正确选用砂轮。刃磨高速钢车刀时,应选用粒度为46号到60号的软或中软的氧化铝砂轮。刃磨硬质合金车刀时,应选用粒度为60号到80号的软或中软的碳化硅砂轮,两者不能搞错。
二、车刀刃磨的步骤
1、磨主后刀面,同时磨出主偏角及主后角;
2、磨副后刀面,同时磨出副偏角及副后角;
3、磨前面,同时磨出前角;
4、修磨各刀面及刀尖。
三、刃磨车刀的姿势及方法
1、人站立在砂轮机的侧面,以防砂轮碎裂时,碎片飞出伤人;
2、两手握刀的距离放开,两肘夹紧腰部,以减小磨刀时的抖动;
3、磨刀时,车刀要放在砂轮的水平中心,刀尖略向上翘约3°~8°,车刀接触砂轮后应作左右方向水平移动。当车刀离开砂轮时,车刀需向上抬起,以防磨好的刀刃被砂轮碰伤;
4、磨后刀面时,刀杆尾部向左偏过一个主偏角的角度;磨副后刀面时,刀杆尾部向右偏过一个副偏角的角度;
5、修磨刀尖圆弧时,通常以左手握车刀前端为支点,用右手转动车刀的尾部。
四、磨刀安全知识
1、刃磨刀具前,应首先检查砂轮有无裂纹,砂轮轴螺母是否拧紧,并经试转后使用,以免砂轮碎裂或飞出伤人。
2、刃磨刀具不能用力过大,否则会使手打滑而触及砂轮面,造成工伤事故。
3、磨刀时应戴防护眼镜,以免砂砾和铁屑飞入眼中。
4、磨刀时不要正对砂轮的旋转方向站立,以防意外。
5、磨小刀头时,必须把小刀头装入刀杆上。
6、砂轮支架与砂轮的间隙不得大于3mm,入发现过大,应调整适当。
4. 刀身如何开槽
在刀身或剑身上,弄上一道凹槽,现代人称之为血槽。
有血槽的刀剑,常见的,多存在于明清时期的兵器上,比如明代较为流行的雁翎刀/雁翅刀,还有各种手刀,经常能看见血槽,还有一些欧洲的长剑/日本的刀剑的刀背处,也是经常有血槽。但在已经出土的秦剑/汉剑等实物上来看,却找不到开血槽的现象。
血槽在明清时代的兵器上大量出现,是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吗?
还别说,有这么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说用带有血槽的刀剑刺向敌人,由于血槽的存在,一来便于放血,给敌人造成伤害,二来由于凹槽可以减少刀剑刺入人体而产生的空气负压,方便拔刀,以免敌人反击。
血槽的作用:其实血槽的正经官名应该叫樋,也称之为剑樋。剑樋的作用,并不像上面传说中的那样,是为了放血用的,而是其有着十分科学的原理。
第一,可减轻刀身重量,刀身重量减轻了,重力点才会更靠近剑格(也就是护手),这样用起来,才能更好的控制灵活性。
第二,可节省材料。别小看这么一点点材料,俗话说,积少成多。古代经常发生战乱,而所有士兵的武器都几乎用到铁,能省一点就省一点吧。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调节刀剑的重心和平衡。在古代时,刀剑都是手工锻打,很多时候做出来的成品,都会出现局部不平衡的现象。通过开樋,调整凹槽的深浅,可达到调节平衡的作用。
第四,可增加刀剑本身的强度。开槽后的刀剑,从剑身横切面来看,刀剑就会形成一个“工”形或“IB”形的结构,就像如今的铁轨般的稳定结构,加强刀剑的强度。
5. 刀剑开槽的方法
1.火工锻打
将搭配好的材料入炉加热,钢块捶打开后再折叠起来捶打,反复锻打。传统花纹钢 的折叠锻打层数,如折叠前的料为2层,折叠一次4层、折叠二次8层......折叠10次为2048层,以此类推多则上万层,甚至几万层。通过这一步骤,可将钢中硫等杂质减少、稀化,这就是汉代百炼钢技术,就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将原材料(含碳量不同的钢铁材料)反复叠锻,使其组织更加均匀,细致,材料十分强韧。材料不同,折叠锻打的方式不同,得到的花纹形态和清晰度也不同,形成如流水、羽毛、松针、牛毛等等纹理
2.复合
这是指在将材料叠锻好以后所采用夹钢 (嵌钢)或包钢的技术。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正是如此,它使刀剑具备了刚柔相济的效果,既可以达到十分锋利又在剧烈碰撞下不易弯曲和断裂的良好性能。
3.锻坯
将复合出来的材料捶打延长成刀或剑形,在这个阶段就基本出现了刀剑的雏形。用铲刀、削刀、锉刀等加工工具对刀剑坯进行修整,使刀剑的形状、尺寸大小,达到所需的要求。
4.淬火
这是刀剑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将已修整好的刀剑坯烧红,达到一定温度,随即浸入水中急速冷却,通过此步骤来增加刀剑的硬度和强度,使刀剑可以更加锋利,这一步骤,技术要求非常高,温度的把握也是靠艺人的经验由火炎的颜色判断,稍有闪失,可能造成刀剑崩裂,将对整把刀剑构成致命的损伤。而根据其材料的不同,在淬火时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如整体淬火,局部淬火(覆土烧刃)等。淬火以后调整刀剑的弯曲度、进行粗略的打磨就可以进行接下来的工序:研磨。
5.研磨
一把刀剑的研磨包括:粗磨、细磨、精磨。磨石从粗到细要依次经过十余道工序,直至刀剑锋刃锐利、平整光亮、脊线笔直、槽线标准。剑身显“镜面”和“霜雪”之效果,寒光逼人,其花(锻纹或热处理的刃纹)自现,极富美感。一把上好刀剑的磨工少者五六天,多者数十天,是慢工细活,具有磨剑之工倍于锻打之说。所谓“十年磨一剑”,虽然是夸张之词,但说明磨剑在制剑工艺上的重要性和所花费的功夫。最后艺人会将自己的名字、制作年月等铭刻在刀茎或剑身之上。这些步骤完成后就进行到最后的装配阶段。
6.装配
配鞘:取经过脱水的木材,经开片、开槽、胶合、打磨成型。有采用紫檀木、花梨木等名贵木材做鞘,还有在木胎上髹漆或包裹鱼皮、牛皮等以防止木鞘开裂。
配装:装具的作用关系到一把刀剑的佩带,使用和装饰。采用铜,铁,甚至金银、玉石等材料来制作。一把剑的装具大致可分为剑首、剑格(护手)、剑璏(挂环)、剑珌(剑镖)等。同一把刀剑的装具,其材质、装饰图案和风格应协调一致,使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最后,将已制成的刀剑、剑鞘和装具,拼合组装成一个整体,配上剑穗和佩带,装入剑椟之中(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