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晶体管直流稳压电源实验报告
输出端短路会引起输出电流大大增加,使稳压电源自身功耗过大而烧掉,所以输出端不允许短路。但这不是绝对的,有完善保护功能的晶体管直流稳压电源,输出端短路不会有什么影响,但短路毕竟不是正常的工作状态。 其实是短路线上的电阻极小,微小的电压会产生很大的电流,引起电源或者人身伤害。不过大多数实验电源有限流、短路保护,短路后会切断输出。
2. 串联型晶体稳压电源实验报告
(1)电动机被卡住时,U=6V,I=5A,电动机消耗的功率P=UI=6V×5A=30W,故A正确,∵I=,∴电动机的线圈电阻R===1.2Ω;(2)电动机正常工作时,U=6V,I′=1A,电动机消耗的电功率P′=UI′=6V×1A=6W,故B正确,电动机线圈的发热功率P热=I′2R=(1A)2×1.2Ω=1.2W,故C正确,电动机的输出功率P输出=P-P热=6W-1.2W=4.8W,故D错误;故选ABC.
3. 直流稳压电源电路实验报告
1.由于输入电压不稳定(交流电网通常允许10%的波动),整流滤波波电路输出DC电压不稳定。
2.由于整流滤波波电路,的内阻,当负载变化时,负载电流变化,输出DC电压变化。
3.由于电子元件(尤其是导体器件)的参数与温度有关,当环境温度变化时,电路元件的参数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输出电压的变化。
4.电网输入电压不稳定。供电有峰有谷,不可能一直稳定。
5.由电源对象引起。由于负载的变化,当电源内阻较大时,电源的供电电压会不稳定,有时可能会超过允许范围。如果负载短路,负载电流很大,电源输出电压趋于零。时间长了会烧坏电源;如果负载开路,则没有电流流过负载,输出电压上升。即使负载电阻发生变化,稳定电源的输出电压和电流也会发生变化。
6.由稳定电源本身的条件促成。稳压电源的元件不良、参数变化或故障会使稳压电源的输出不稳定。
7.温度、湿度、环境等其他因素也会使稳压电源的输出不稳定。当然,还有其他因素。
4. 直流集成稳压电源实验报告
电源的负载电流应在其额定范围之内,而仪表的使用时,被测量应不大于仪表的最大指示范围。
5. 直流稳压电源晶体管稳压电源实验报告
调整管是串联在电源与负载之间的,这就是平常说的晶体管串联调整稳压电源的来历。调整原理: 输出电压取样电阻接到调整管基极,感受电压波动变化,调整管的发射极、集电极之间的压降大小受基极电位控制,取样电阻电压升高时,使调整管基极电位下降,发射极、集电极压降增大,输出电压下降,完成调整。
6. 串联型晶体管稳压电源实验数据
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元件性能与参数误差:设计时的理论值是以理想元器件为基础的,而实际器件不可能做到理想性能与参数。
就如你拿尺不可能量出没有误差的尺寸一样。
二,测量仪器产生的误差:测量仪器在采样与处理到显示的过程中都会产生误差,特别是对数据的采样,多高频率的数据据采样率都避免不了误差。
其它还有很多造成误差的因素,如:电源内阻、线路损耗等。
7. 串联型晶体管直流稳压电源实验总结
稳压电源的发展历史
稳压电源的历史可追溯到十九世纪,爱迪生发明电灯时,就曾考虑过稳压器,到二十世纪初,就有铁磁稳压器以及相应的技术文献,电子管问世不久,就有人设计了电子管直流稳压器。在四十年代后期,电子器件与磁饱和元件相结合,构成了电子控制的磁饱和交流稳压器。五十年代晶体管的诞生使晶体管串联调整稳压电源成了直流稳压电源的中心。六十年代后期,科研人员对稳定电源技术做了新的总结,使开关电源,可控硅电源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集成稳压器也不断发展。
直至今日,在直流稳压电源领域,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要求供电电压低,电流大的电源大都由开关电源担任,要求供电电压高,电流大的设备的电源由可控硅电源代之,小电流、低电压电源都采用集成稳压器。
在交流稳压电源领域,铁磁谐振式和电子反馈调控式这两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铁磁谐振式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磁饱和稳压器→六、七十年代:磁泄放式恒压变压器(CVT)→八十年代中期:运用磁补偿形式的第1代参数稳压器→九十年代中期:第2代参数稳压器→二十世纪初:第3代参数稳压器。电子反馈调控式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电子管调控磁放大式(614)型交流稳压器→六、七十年代:电子调控自耦滑动式(SVC)交流稳压器,自动感应式调节稳压器→八十年代中期:电子调控的有触点补偿式交流稳压器,正弦能量分配器式净化电源→九十年代中期:数控有级的无触点补偿式交流稳压器,改进型的第2、3代净化电源→二十一世纪初:利用逆变器作补偿的无级、无触点补偿式交流稳压器、新型的净化稳压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