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联电路电源电压与电流规律?
串联电路中电压表的电流规律如下:
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总电阻等各分电阻之和,各处电流都相等.
U1+U2=U R1+R2=R I1=I2=I
并联电路中,干路电压与各支路电压相等,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U1=U2=U I1+I2=I 1/R1+1/R2=R。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即I=I1=I2=…=In。在串联电路中只要测出任何一个位置的电流,就知道了其他位置的电流。
二、电源适配器电压,电流和,电器电压电流的关系是怎样?~~~~~?
电器工作电压电流是指电器需要在12V这个电压下才能工作,正常工作需要的电流是0.5A;适配器输出电压电流是指输出的电压是12V,最大可以输出0.5A、2A电流。因此采用12V0.5A是刚好满足光纤猫工作要求,采用12V2A是可以满足而且有余量,就像大马拉小车,但是15V的就不能用,可能会把猫烧坏。
三、充电器电压与电流怎么匹配?
充电器的最大电流不要超过500MA,充电电压为电池电压的1.5到2倍之间。电流越大充电速度越快。
正确匹配充电器,需要知道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公式:功率=电压X电流。意味着,在电压相同的情形下,电流越大,功率也越大,也就是说电压相同时,电流越大充电时间越短。即,同样输出电压是5V,输出电流为2.0A的比1.0A的时间短一半。
四、电源适配器该如何改装以调整输出电流及电压?
首先对于锂电充电过程来说,有涓流、恒流、恒压充电过程,单纯的拿电阻分压作为充电的驱动,效率会非常低,并且充电过程控制也不够精准。建议你还是直接买一个简单的charger模块,分别接到电池和适配器上,充电模块一般可以通过电位器或者修改配置电阻进行电流的配置。
原理是这样的,在小于3V的时候,采用涓流充电,300mAh的电池建议涓流充电电流在30~60mA,然后大于3V进入横流充电,到了4.2V进入恒压充电,恒压充电电流小于30mA判断为充满。
主要是利用电流反馈和电压反馈来控制输出电流及电压。
五、电流继电器选择依据是电源电压?
如何选择继电器:1.先了解必要的条件 ①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能提供的最大电流; ②被控制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 ③被控电路需要几组、什么形式的触点。选用继电器时,一般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可作为选用的依据。控制电路应能给继电器提供足够的工作电流,否则继电器吸合是不稳定的。 2.查阅有关资料确定使用条件后,可查找相关资料,找出需要的继电器的型号和规格号。若手头已有继电器,可依据资料核对是否可以利用。最后考虑尺寸是否合适。 3.注意设备的容积。若是用于一般用电器,除考虑机箱容积外,小型继电器主要考虑电路板安装布局。对于小型电器,如玩具、遥控装置则应选用超小型继电器产品。
六、物理电流与电压教案
初中物理是一门让许多学生感到困惑的学科,尤其是在涉及物理电流与电压的时候。在这篇博文中,我将为你介绍一份关于物理电流与电压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教案概述
本教案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互动实验和理论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电流与电压的概念。教案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让他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和分析电流与电压的变化。
教案内容
实验一:电流的产生与测量
实验一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电流的产生和测量方法。首先,我们将介绍电池、导线和电流表的基本原理,并给学生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然后,学生将通过连接电池和导线的方式,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强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安全,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二: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实验二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究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值,学生将观察到电流强度的变化。这个实验将帮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其准确性。
实验三:串联与并联电路
实验三将让学生探讨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变化。学生将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指导,搭建串联和并联电路,并测量电压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将帮助学生理解电压在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规律。
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完成上述三个实验后,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实验结果对物理电流与电压的变化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 学生应能够理解电流的产生和测量方法,以及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 学生应能够解释并实验验证欧姆定律。
- 学生应能够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
这份教案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物理电流与电压的概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然而,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首先,学生对一些实验器材的使用不够熟悉,对电流表的读数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实验一前对实验器材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进行了演示。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内容,并克服了实验操作上的困难。
其次,在实验二和实验三中,一些学生对电阻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存在困难。我在实验前引导学生复习了与电阻相关的知识,并进行了相关的讲解。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并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总体而言,这份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实验对物理电流与电压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践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概念。
七、为什么电压与电流方向相反就是电源?
元件的电压方向是正极指向负极。电压与电流方向相反说明元件发出功率,是电源。反之,方向相同是吸收功率,是负载。
电压和电流是反相表示电压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在电路分析中,电源内部的电压电流方向是反向的,电压方向由正极向负极,电流恰恰是由负极流向正极,再从正极流出。所以对电压电流反相的就定义为电源,而负载的电压和电流都是同相的。
八、电压继电器与电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电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是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场,然后把连着触点铁片吸进来,从而使电路通路,达到保护电路的目的。一般的接法为线圈的两线是一正一负,其中一头接在开关上。其它的线则接在用电器上。
电流继电器一般采用的是进口集成电路组成的,被测量的交流电流在经过隔离交流器以后,就会得到与被测电流成正比的电压U1。经过定值整定处理后再进行整流,整流以后的电压经过滤波器后,就会得到U1成正比的直流电压U0,然后将直流电压与直流参考电压进行对比,若参考电压高于直流电压,电平检测器就会输出正信号,使继电器处于一种工作的状态。如果参考电压低于直流电压,就会使电平检测器输出负信号,从而导致继电器处于不动作的状态
RL系列静态电流继电器用于发电机、变压器和输电线的过负荷和短路保护装置中作为启动元件。
结构原理
当电路过流时,继电器将按反时限或定时限延时动作并切断电路,且反时限或定时限以及延时时间的长短均可依靠拨动开关来灵活选择。静态电流继电器,采用进口集成电路构成。被测量的交流电流I~经隔离变流器后,在其次级得到与被测、电流成正比的电压Ui。经定值整定后进行整流,整流后的脉冲电压经滤波器滤波,得到与Ui成正比的直流电压Uo。在电平检测中Uo与直流参考电压Ue进行比较,若直流电压Uo低于参考电压,电平检测器输出正信号,驱动出口继电器,继电器处于动作状态,反之,若直流电压Uo高于参考电压Ue,电平检测器输出负信号,本继电器处于不动作状态。
常用测试
1、测触点电阻用万能表的电阻档,测量常闭触点与动点电阻,其阻值应为0,(用更加精确方式可测得触点阻值在100毫欧以内);而常开触点与动点的阻值就为无穷大。由此可以区别出那个是常闭触点,那个是常开触点。
2、测线圈电阻可用万能表R×10Ω档测量继电器线圈的阻值,从而判断该线圈是否存在着开路现象。
3、测量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找来可调稳压电源和电流表,给继电器输入一组电压,且在供电回路中串入电流表进行监测。慢慢调高电源电压,听到继电器吸合声时,记下该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为求准确,可以试多几次而求平均值。
4、测量释放电压和释放电流也是像上述那样连接测试,当继电器发生吸合后,再逐渐降低供电电压,当听到继电器再次发生释放声音时,记下此时的电压和电流,亦可尝试多几次而取得平均的释放电压和释放电流。一般情况下,继电器的释放电压约在吸合电压的10~50%,如果释放电压太小(小于1/10的吸合电压),则不能正常使用了,这样会对电路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工作不可靠。
电压继电器结构和原理
1、电磁式电压继电器分为凸出式固定结构,凸出式插拔式结构,嵌入式插拔结构等,并有透明的塑料外罩,可以观察继电器的整定值和规格等。
2、继电器系电磁式,瞬时动作,磁系统有两个线圈,线圈出头接在底座端子上,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串并联,因而可使继电器整定范围变化一倍。
3、继电器铭牌的刻度值及额定值对于电流继电器是线圈串联时的电流(以A为单位),对于电压继电器是线圈并联时的电压(以V为单位)。转动刻度盘上的指针,以改变游丝的反作用力矩从而可以改变继电器的动作值。
九、充电器输出电流、电压与原充电器不同?
不同领域的充电器输入输出电流和电压是不同的,例如,手机,电动车等,具体参数如下:手机充电器:输入电压:AC100-240V~50/60HZ0.3A 指该充电器能插在交流100v~240V频率为50Hz或者60Hz的电源插座上使用,它最大消耗电流为0.3A。
输出电压:DC5.0V---1000mA(1A)指输出电压为5v,最大能输出1000mA电流AC表示交流电源输入,DC表示直流输出。电动车充电器:
十、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与风机使用中的关系?
如题,记得中学物理课学的,功率=电流*电压,好像这么说的,可是在风机这个行业,一般配置的风机的电机都是跑满电流的,例如11kw电机,跑电流20A左右,可是电压是380V的,按照公式,功率=20*380=7600瓦,应该是7.5kw的,对此表示不理解了,请高手赐教!!!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