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控硅触发电路
可控硅控制器通过对电压、电流和功率的精确控制,从而实现精密控温。并且凭借其先进的数字控制算法,优化了电能使用效率对节约电能起了重要作用。
可控硅控制器应用领域:电炉工业、退火炉,烘干炉,淬火炉,烧结炉,坩埚炉,隧道炉,熔炉,箱式电炉,井式电炉,熔化电炉,滚动电炉,真空电炉,台车电炉,淬火电炉,时效电炉,罩式电炉,气氛电炉,烘箱,实验电炉,热处理,电阻炉,真空炉,网带炉,高温炉,窑炉等。
2. 单向可控硅触发电路图
只单向可控硅反向并联,为什么连接两个控制栅极就能工作呢?
单向晶闸管的结构和等效模型。将其N1和P2两个区域分解成两部分,使得P1-N1-P2构成一只PNP管,N1-P2-N2构成一只NPN管。工作原理:当晶闸管的阳极A和阴极C之间加正向电压而控制级不加电压时,J2处于反向偏置,管子不导通,称为阻断状态。当阳极和阴极之间加正向电压且控制极和阴极之间也加正向电压时,J3导通,从而晶闸管导通。两个单向晶闸管反向并联的等效电路,两对晶闸管会互相触发交替导通,且一个的正向压降为另一个的反向压降,因而不会存在反向击穿问题。
3. 双向可控硅触发电路
对于1~6A双向可控硅,红笔接T1极,黑笔同时接G、T2极,在保证黑笔不脱离T2极的前提下断开G极,指针应指示为几十至一百多欧(视可控硅电流大小、厂家不同而异)。
然后将两笔对调,重复上述步骤测一次,指针指示还要比上一次稍大十几至几十欧,则表明可控硅良好,且触发电压(或电流)小。
若保持接通A极或T2极时断开G极,指针立即退回∞位置,则说明可控硅触发电。
4. 可控硅触发电路板
根据能发光,但不能调光现象分析,除MCR100-8晶闸管损坏外,打?的元件(触发二极管)很可能也损坏了。
5. 可控硅触发器
可控硅需要在控制极施加触发电压才能导通,在可控硅交流调压电路中,改变触发脉冲相对输入交流波形的位置,可使可控硅得到不同导通角来改变输出电压。
这种能移动触发位置的电路就是移相触发,最简单的是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可控硅不能直接调节输出电流,只能通过改变输出电压间接调节电流。
6. 可控硅触发电路的方式有哪些
1.强电触发: 采用MOC3061、MOC3021等高压光耦,从可控硅的A极引入触发电压,这种触发不需要其他触发电源,电路非常简单,主要元器件工作在400V强脉冲环境,可靠性最差。 采用触发二极管(DB3)电路与这种结构相似。
2.变压器隔离触发: 这是工业上最常用结构,优点是强弱电隔离触发波形好,缺点是长脉冲触发时变压器体积太大,成本高电路复杂。元器件工作在100V脉冲环境,可靠性一般。
3.隔离电源直流触发: 这种触发结构,缺点是功耗较大,发热量大。优点是强弱隔离触发电流大,低频长脉冲、高频脉冲串等都适用,电路简单成本低,元器件工作在20V脉冲环境。可靠性好。这种机构的移相触发器经半年多实际使用(10kw变压器负载,镀铝机蒸发舟加热),极少出现烧保险丝和烧可控硅现象,原来是采用变压器触发结构,经常烧保险丝,可控硅也有损坏。
7. 可控硅触发电路图
可控硅是在门极和阴极之间施加正向电压才能导通,所以肯定是直流。而且这是一个脉冲信号,只有几个ms而已。可控硅就是晶闸管,我了解到的晶闸管都是电流驱动型器件。对触发脉冲要求有以下几点:
1、脉冲宽度,对三相全控桥式电路,脉冲宽度应大于60°,也就是约7ms。
2、触发脉冲要有足够的幅度,幅度与器件工作的环境温度有关,在户外寒冷场合,幅度应增大为最大触发电流3~5倍。
3、触发脉冲应不超过晶闸管门极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定额。 每个可控硅都相同吗?指的是哪里的每个,可控硅主要参数是电压和电流,不同场合的可控硅肯定不一样。
8. 可控硅触发器原理
KJ004可控硅移相触发电路适用于单相、三相全控桥式供电装置中,作可控硅的双路脉冲移相触发。KJ004器件输出两路相差180度的移项脉冲,可以方便地构成全控桥式触发器线路。该电路具有输出负载能力大,移项性好,正负半周脉冲相位均衡性好、移相范围宽、对同步电压要求低,有脉冲列调制输出端等功能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