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路板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怎么规定的?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很多标准中都有涉及,而且其规定要求可能不同。
因为不同电气设备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可能并不相同。
即使同一设备内部的不同部位,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规定也可能不尽相同。
以上描述,针对具体电气产品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方面的规定。
如若了解电气绝缘配合方面确定绝缘尺寸和实际应用的基本原则,可参见下面的系列标准(低压系统): GB/T 16935.1-2008 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 第1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 GB/Z 16935.2-2013 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 第2-1部分:应用指南 GBT 16935系列应用解释,定尺寸示例及介电试验 GB/T 16935.3-2005 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 第3部分:利用涂层、罐封和模压进行防污保护 GB/T 16935.4-2011 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 第4部分:高频电压应力考虑事项 GB/T 16935.5-2008 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 第5部分:不超过2mm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方法
二、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都指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1. 爬电距离:指的是电气设备中两个不同电位之间的最短距离,通常用来表示绝缘状况的好坏。在高压电气设备中,由于电压高、电场强,若绝缘状况不好,就会出现电晕放电和爬电现象。因此,爬电距离的大小很重要,它直接影响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爬电距离通常是指两个导体之间的最短距离,也可以是指两个接触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2. 电气间隙:指的是电气设备中两个导体之间的距离,通常用来表示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电气间隙的大小是根据设备的额定电压来决定的,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越高,电气间隙就越大。电气间隙是保证电气设备安全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别:
两者的区别在于,爬电距离是指两个不同电位之间的最短距离,而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体之间的距离。爬电距离主要用来表示绝缘状况的好坏,电气间隙主要用来表示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和生产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都是非常重要的参数,对于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总体来说,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都是电气设备中的重要概念,它们的大小对于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和生产中,需要严格控制这两个参数,以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
三、家电产品的所谓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什么概念?说的详细点?
爬电距离英文名称:creepage distance定义:在两个导电部分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两个概念,在进行判断时必须同时满足,不可以相互替代.
电气间隙的大小取决于工作电压的峰值,电网的过电压等级对其影响较大,
爬电距离取决于工作电压的有效值,绝缘材料的CTI值对其影响较大.
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所以根据定义,爬电距离任何时候不可以小于电气间隙.当然对于两个带电体,是无法设计出爬电距离小于电气间隙来的。
爬电距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器件之间或导电器件与设备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UL、CSA和VDE安全标准强调了爬电距离的安全要求,这是为了防止器件间或器件和地之间打火从而威胁到人身安全。
四、关于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
0.4kV 20mm
1~3kV 75mm
6kV 100mm
10kV 125mm
15kV 150mm
20kV 180mm
35kV 300mm
爬电距离
爬距以污秽等级来计算,零级污秽14.8mm/KV,一级污秽16mm/KV,较多人引用二级污秽20mm/KV,电压以最高工作电压计算
五、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区别?
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电部件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是两个导电部件在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指的是在一定的绝缘介质下,两个导体之间耐受一定电压所需要的空间距离。
比如高压配电装置中220kV对地要大于1.8米。如果小于这个距离,就会增加放电的几率。
爬电距离指的是一定等级电压沿绝缘体表面对大地不产生闪络所需要的最小距离。这里面有个污秽等级的概念,绝缘体表面越脏,导电性就越好。所以根据大气环境确定一个污秽等级,就得到一个爬电比距,比如四级污秽 31mm/kV。表示如果是220kV系统,所匹配的绝缘子必须具有220X31mm以上的爬电距离。这个参数在绝缘子,瓷瓶,瓷片的样本上都有。
GB/T2900中规定
电气间隙 clearance 两个导电部分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
爬电距离 creepage distance 在两个导电部分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与电压等级有关。
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测试方法详解?
电气间隙测试方法:
1. 视觉检查法:通过目视检查电气设备的电极端子、绝缘材料的形态、颜色、表面可能产生的损伤及积尘、水分等情况,来判断电气间隙的大小。这种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但存在误差较大的问题。
2. 卷尺法:使用卷尺测量电气设备上对面绝缘材料之间的间隙长度。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只适用于平行板式绝缘材料更换前的校准和比较,而且一些不规则形状和非平行板式绝缘材料不能使用该方法。
3. 量规法:使用量规测量电气设备上两个绝缘材料表面之间的垂线距离。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但需要使用量具,所以比较繁琐,成本也比较大。
4. 激光测距法:使用激光距离计测量电气设备上绝缘材料表面之间的距离。这种方法具有精度高,测量速度快等特点,但需要使用高精度激光测距仪器,成本较高。
爬电距离测试方法:
1. 球距法:将电极间距依次加大,直到通过球火试验产生放电为止,测量试验时放电球的跳距,即为爬电距离。
2. 比例法:在电极之间制作一系列的模型,根据模型放闪电的方式,以及模型尺寸与电极之间的距离的比例,估算出电极之间的爬电距离。
3. 泄漏电流法:采用直流稳定电源和放大器,通过测量电极之间的泄漏电流来判断电极之间的爬电距离。
4. 介电损耗法:测量介质材料与导体之间的介电损耗,以评估介质材料的品质,从而间接得到电极之间的爬电距离。
七、100v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答100v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为30mm。因为电气间隙是指带电导体在空间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是指带电导体沿绝缘表面的最短距离.10kv电气间隙是125mm,6kv的是90mm,660v的是20mm,100伏的不可能达到30毫米(30mm),即大约为30毫米即可啦。
八、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国家标准?
在GB/T 2900.18-2008电工术语标准中对爬电距离有这样的定义:爬电距离是两导电部件之间沿固体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1、电气间隙
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
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
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
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
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 (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
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
二次侧部分之电气间隙≥0.5mm即可;
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
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3、绝缘穿透距离
应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应用场合符合下列规定:
——对工作电压不超过50V(71V交流峰值或直流值),无厚度要求;
——附加绝缘最小厚度应为0.4mm;
——当加强绝缘不承受在正常温度下可能会导致该绝缘材料变形或性能降低的任何机械应力时的,则该加强绝缘的最小厚度应为0.4mm。
如果所提供的绝缘是用在设备保护外壳内,而且在操作人员维护时不会受到磕碰或擦伤,并且属于如下任一种情况,则上述要求不适用于不论其厚度如何的薄层绝缘材料;
示意图
——对附加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
——由三层材料构成的附加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
——对加强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1]
九、电气间隙越小爬电距离就越小?
这样说不完全对,比如用高强度的绝缘材料,它的爬电距离就非常的大。
十、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什么意思?
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直接直线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在两个导电部分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沿绝缘材料表面最短距离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