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先在另一家LED生产企业上班,那里经常出现LED灯退货现象。”正在发货的椒光集团一新员工说,这几年LED灯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都在提高,不过,市场里仍有一些山寨产品出现,这些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非常差,消费者在使用不久就会出现死灯现象,这也是一些企业生产的LED灯被频频退货的原因。 多条腿走路LED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专利与认证,是确保LED灯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台州市椒江区亚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深知专利的重要性,并对产品做了相关专利保护,以防其他雷同产品。目前,该公司生产的LED灯相继通过了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认证,70%产品远销到日本、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该公司在国内十多个大中城市设了专营直销中心,积极寻找并开发国内新市场,可避开欧美市场的不景气,并且“绕路”出口LED照明产品至非洲等经济不发达地区。 采访中,LED生产企业也对技术创新有些担忧。因为,目前LED产业一半以上的专利技术被日本日亚化学、丰田合成、美国科锐公司、欧洲飞利浦、欧洲欧司朗所垄断,这些专利几乎覆盖了原材料、设备、封装、应用在内的整个产业链。出现这一突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核心技术和研发团队的缺乏,所以LED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难题需要政府、企业合力来。只有这样,LED产业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有人想买我刚授权的专利交直两用LED灯吗?
不错不错.,..我喜欢~~您可以到这里看下
谁知道LED灯是谁最先发明的?
早在1907年开始,人们就发现某些半导体材料制成的二极管在正向导通时有发光的物理现象,但生产出有一定发光效率的红光LED已是1969年了。1994-1995年人们开发成功了蓝光LED,并在1998年实现了真正商品化。2000-2002年间,研发人员不断追求成本效益,使LED成功打入手机背光源市场。到今天,LED已生产了30多年,各种类型的LED、利用LED作二次
开发的产品及与LED配套的产品(如白光LED驱动器)发展迅速,新产品不断上市,并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型产业。
LED技术研发之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就是开发蓝光LED时,碳化矽(SiC)与氮化镓(GaN)两大门派之争。这也是许多研发团队辛勤投入开发蓝光LED元件时,必须痛苦抉择的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之前,全球许多大公司皆投入SiC研发,结果日本一家专门做荧光粉业务的公司——日本日亚化工公司(Nichia Chemical Industries Ltd.)的研发人员中村修二先生(Shuj Nakamura)於1994年和1995年,在氮化镓(GaN)研究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并取得震惊全球的专利。这位研发人员的重大突破,引发了包括Sony及Toshiba等大厂的最高主管都出面为自己所做的错误决策导致技术落後而道歉。这位Nakamura的技术突破,让氮化镓(GaN)阵营正式快速超越SiC。原本做荧光粉业务的Nichia由於在蓝光LED技术上的成功,使其年营业额从约1亿美元快速发展到2003年的9亿美元。而原本该公司准备发给Nakamura的专利奖励金是日币200万元,经过一场官司後,Nichia被判定应该给这位研究人员日币2亿元。继蓝光LED技术突破後,白光LED正式启动了广泛的LED应用风潮,从显示、指示及手机光源,到正在酝酿中的LCD-TV背光源,各种新机会的大门不断被创意敲开。
LED是继1950年代矽(Si)半导体技术後,由三五族(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发展的半导体器件。LED的发光原理是利用半导体中的电子和空穴结合而发出光子,不同於灯泡需要在3000度以上的高温下操作,也不必像日光灯需使用高电压激发电子束,LED和一般的电子元件相同,只需要2-4V的电压,在常温下就可以正常动作,因此其寿命也比传统光源来得更长。
LED所发出的颜色,主要是取决於电子与空穴结合所释放出来的能量高低,也就是由所用的半导体材料的能隙所决定。同一种材料的波长都很接近,因此每一颗LED的光色都很纯正,与传统光源都混有多种颜色相比,LED可说是一种数字化的光源。
LED晶片大小可以因用途而随意切割,常用的大小为0.3-1.0mm左右,跟传统的灯泡或日光灯相比,体积相对小得多。为了使用方便,LED通常都使用树脂包装,做成5mm左右的各种形状,十分坚固耐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