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机自动化保护装置(微机保护装置有哪些功能

来源:www.xrdq.net   时间:2023-01-18 01:03   点击:220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微机保护装置有哪些功能

保护类型

定时限/反时限保护、后加速保护、过负荷保护、负序电流保护、零序电流保护、单相接地选线保护、过电压保护、低电压保护、失压保护、负序电压保护、风冷控制保护、零序电压保护、低周减载保护、低压解列保护、重合闸保护、备自投保护、过热保护、逆功率保护、启动时间过长保护、非电量保护等。

2. 微机保护的主要功能

微机保护测控装置是由高集成度、总线不出芯片单片机、高精度电流电压互感器、高绝缘强度出口中间继电器、高可靠开关电源模块等部件组成。是用于测量、控制、保护、通讯为一体化的一种经济型保护。主要优点1、可以满足库存配制有二十几种保护,满足用户对不同电气设备或线路保护要求。2、用于可根椐实际运行的需要配制相应保护,真正实现用户“量身定制”。3、自定义保护功能,可实现标准保护库中未提供的特殊保护,最大限度满足用户要求。4、各种保护功能相对独立,保护定值、实现、闭锁条件和保护投退可独立整定和配制。5、保护功能实现不依赖于通讯网络,满足电力系统保护的可靠性。

3. 微机保护装置有哪些功能组成

1、在微机综合保护(即综保)产生之前,继电保护包括:电流(电压、功率等)继电器,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信号继电器等。

综保出来之后, 就只有一个综保装置实现上述所有继电器的组合功能 2、综保里面有:a、模拟量采集电流、电压接收用的小型互感器,b、数字量采集的光耦;c、芯片,用来模数转换、计算、逻辑编程、输出信号等;d、出口继电器,用来跳闸、发信号等 3、你说的电机综合保护,应该是指380v低压电机吗,这东西算是继电保护吧,因为它具备了综保的特性,但严格来讲,继电保护是用于高压电系统的,如6kv及以上(这句不很精确,大意是这样)

4. 微机保护装置有哪些功能呢

1、微机保护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微机保护的软件由初始化模块、数据采集管理模块、故障检出模块、故障计算模块、自检模块等组成。

通常微机保护的硬件电路由六个功能单元构成,即数据采集系统、微机主系统、开关量输入输出电路、工作电源、通信接口和人机对话系统。

2、保护功能 定时限/反时限保护、后加速保护、过负荷保护、负序电流保护、零序电流保护、单相接地选线保护、过电压保护、低电压保护、失压保护。

负序电压保护、风冷控制保护、零序电压保护、低周减载保护、低压解列保护、重合闸保护、备自投保护、过热保护、过流保护、逆功率保护、差动保护、启动时间过长保护、非电量保护等。

5. 微机保护装置哪些功能在使用?何时投退?

首先,继电保护装置已经进入微机化智能化时代。那么其缺陷的表现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些投运时间超过6年的装置一般故障多发于电源插件。所以现在要求每次保护停下来试验时一般要更换电源插件的,防止因故障失去保护。危机保护装置的人机面板一般采用液晶的,这方面比较常见的是通讯故障。

二次回路:室外部分的锈蚀、老化、松动也是引起故障的主要原因。此外,高频收发信机的电源、收信插件、功放等也是比较多发的故障点。近年来,电网厂站自动化设备故障率明显高于继电保护设备。恐怕楼主需要更多的考虑这方面的内容。光电隔离、空气开关、交换机等通信设备故障也比较常见。

6. 微机保护装置是啥

电力变压器微机保护的配置原则:

1、变压器各侧绕组中因连接组关系而引起的电流相位差可由TA副边Y/d补偿改为数字计算补偿。

2、可通过采用灵活的算法来获得高速度和高灵敏度。 计算机差动保护除可继续延用传统的差动速断和低电压加速措施外,还可通过长短数据窗算法的配合提高严重故障时的动作速度。利用计算机长记忆功能还可方便地获取故障分量,进一步提高内部故障时的动作灵敏度。

3、采用复杂的运算和逻辑判断可实现TA和TV断线报警和闭锁。

4、由TA变比标准化带来的误差可用数字计算进行补偿。较之常规继电器差动保护的补偿方法更准确,从而进一步减小了不平衡电流。

7. 微机保护装置工作原理

一种后备保护器,该后备保护器串接于浪涌保护器与主电路之间,其包括操作装置、脱扣器、动触头、静触头以及摆动件,动触头与操作装置呈联动设置,操作装置驱动动、静触头连接,动、静触头连接使主电路连通;摆动件为转动设置,其与动触头勾合使动触头与静触头保持连接;脱扣器通电后驱动摆动件旋转使其与动触头的勾合状态解除;其中,还包括手动装置以及用于驱动摆动件复位的弹簧Ⅱ,手动装置包括按钮以及与按钮联动的推杆;推杆与摆动件相对应,受力后推动摆动件旋转使其与动触头的勾合状态解除。

采用手动与电子脱扣结合分闸,相对比现有技术的电子分闸,采用此种结构,通过推杆与摆动件对应受力,使得动触头的勾合状态解除,使得操作更为简单,操作者直接按动按钮即可将动、静触头分离,实现分闸;弹簧Ⅱ的设置,使得摆动件回位的时候,起到缓冲力,防止复位过度,损坏内部结构。

其中,还包括用于驱动推杆复位的弹簧Ⅰ,脱扣器包括顶杆以及线圈,顶杆与摆动件相对应,线圈通电后驱动顶杆伸出顶动摆动件使其旋转。

当线圈发生吸合动作时,线圈将顶杆上顶,使得摆动件一端上顶,摆动件发生旋转,摆动件另一端下移,使得动触头的勾合状态接触,使得动触头与静触头分离,实现分闸,弹簧Ⅰ的设置,使得推杆回位的时候,起到缓冲力,防止复位过度,损坏内部结构。同时,弹簧Ⅰ与弹簧Ⅱ同时作用,使得初始状态下力的平衡,防止影响整体结构。

其中,还包括指示装置,指示装置位于动触头的运动轨迹上,动触头运动驱动指示装置工作。

通过指示装置,可以直观的发现后备保护器是否发生分闸,操作工能够及时的进行维修,保证正常使用。

其中,指示装置包括转动件、触片以及控制板,转动件位于动触头的运动轨迹上当动触头脱扣时带动转动件转动;控制板上设有触点,触片与触点为常开设置,所述触片位于转动件的运动轨迹上,当转动件受动触头推动后带动触片运动使其与触点贴合,控制板产生已脱扣信号进行输出。

通过动触头运动带动转动件以及触片运动,使得控制板动作,输出脱扣信号,使得指示提到保证,防止误指示。

其中,指示装置还包括遥信接口,遥信接口与控制板电气连接,将控制板的脱扣信号通过遥信接口的外接导线进行输出。

通过遥信接口与外接导线连接,使得指示装置预警更为及时。

其中,还包括线路板以及套设于主电路上的互感器L1,互感器L1与线路板电气连接将互感器L1检测的电流反馈至线路板中,线路板控制脱扣器通电。

线路板的模块设置,通过线路板检测互感器L1的感应电流,实现对线圈是否进行吸合工作数据更为精准,不会因为短暂的雷击,导致误操作, 由于正常状态下,流经后备保护器的工频电流可以忽略不计,采用互感器L1的设置,可以检测主电路的电流,若发生操作过电压或强雷击坏后端的浪涌保护器时,则互感器L1两端会产生一个感应电流电压,线路板检测到感应电流电压,线路板动作,使得脱扣器通电。

其中,线路板包括整流滤波模块以及控制模块,整流滤波模块将互感器L1产生的电流整流后反馈至控制模块中,控制模块控制脱扣器通电。

通过整流滤波模块以及控制模块,使得线路板检测的数据以及控制输出更为精准。

还包括动作模块,控制模块包括控制芯片CPU,动作模块包括电容C4以及可控硅SCR,控制芯片CPU与整流滤波模块连接,控制输出,使得可控硅SCR导通,控制脱扣器通电。

通过控制芯片CPU控制通断,使得电子控制更加精准,保证精准脱扣。

其中,还包括动作模块,控制模块包括三极管BG1以及三极管BG2,三极管BG1以及三极管BG2形成开关电路,动作模块包括充电电容C4、二极管D5以及可控硅SCR,控制模块与整流滤波模块连接,得到信号后,开关电路打开,充电电容C4充电,当二极管D5两端电压达到转折点时,二极管D5导通,同时可控硅SCR导通,控制脱扣器通电。

通过两个三极管形成开关电路,通过充电电容C4充电,使得电路得到缓冲,防止短暂波动使得脱扣器动作,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A部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路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B部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3所示,一种后备保护器,包括壳体1、操作装置2、脱扣器3、动触头4、静触头5、手动装置6、摆动件31、指示装置7、输入端8、输出端9以及线路板10。

软铜带Ⅰ11一端连接输入端8,另一端穿过互感器L113与静触弹片51呈电气连接,静触头5位于静触弹片51上。壳体上设有限位机构14、固定座Ⅰ15以及固定座Ⅱ16,限位机构14使得静触弹片51与壳体1固定,限位机构14具体为壳体上设有一条限位槽141,静触弹片51通过限位槽141进行固定;软铜带Ⅱ12一端连接输出端9,一端连接动触弹片41,动触头4位于动触弹片41上。

操作装置2包括开关21以及扭簧22,开关21上设有卡槽211,动触弹片41套设在扭簧22上,一端卡在卡槽211内,另一端与阻挡部311相抵且设有动触头4并与静触头5连接。

脱扣器3包括顶杆33以及线圈32,顶杆33与摆动件31一端连接,摆动件31另一端上设有阻挡部311,阻挡部311用于阻挡动触弹片41移动,阻挡部311具体为弧形凸起。

手动装置6包括按钮61以及与按钮61联动的推杆62,推杆62位于摆动件31的上方,且按钮61下压后,带动推杆62,推杆62向下移动带动摆动件31下移,使得动触头4的勾合状态解除,实现动、静触头4、5分离。

指示装置7包括转动件71、触片72、控制板73以及遥信74,转动件71一端位于动触弹片41的运动轨迹上,另一端与触片72连接,控制板73上设有触点731,触片72与触点731为常开设置,遥信74与控制板73呈电气连接,当转动件71受动触弹片41推动后带动触片72运动使其与触点731贴合,控制板73产生已脱扣信号进行输出,遥信74可通过指示灯或与终端连接,传递信号。此处指示装置也可通过转动件71与指示件形成机械指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置换得到此机械指示的具体结构,故此处不多加赘述。

弹簧Ⅰ17一端与推杆62相抵,另一端与固定座Ⅰ15相抵,固定座Ⅰ15位于互感器L113上方,弹簧Ⅱ18一端与摆动件31相抵,另一端与固定座Ⅱ16相抵,固定座Ⅱ16位于软铜带Ⅰ11下方,弹簧Ⅰ17与弹簧Ⅱ18同时作用,使得初始状态下力的平衡,防止影响整体结构。

线路板10包括感应电流模块、整流滤波模块、控制模块以及动作模块;

感应电流模块套设在主电路用于检测感应电流电压;整流滤波模块与感应电流模块并联;控制模块控制动作模块工作;感应电流模块为互感器L1。

互感器L1套设在输电电路IN上,输电电路IN与静触头连接,静触头与动触头形成开关K,静触头与动触头连通即为合闸,静触头与动触头断开即为分闸,动触头另一端与漏电保护器连接,漏电保护器接地设置。

整流滤波模块包括双向二极管D1、整流器D4以及电容C1,双向二极管D1以及整流器D4的输入端与互感器L1并联,整流器D4的输出端与电容C1并联,同时电阻R2与电容C1并联。

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1、R3、R4、R5、电容C2、C3、二极管D2、D3以及控制芯片CPU,电阻R1一端连接输电电路IN,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此处电子R1为压敏电阻,二极管D2的正极与电阻R4一端连接,电阻R4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5一端、电容C2正极以及线圈L2一端连接,电容C2负极接地,电阻R5另一端分别与控制芯片CPU的1脚连接、电容C3正极以及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电容C3负极以及二极管D3的正极均接地,电阻R3一端与整流器D4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控制芯片CPU的2脚连接,控制芯片CPU的3脚接地。

动作模块包括电容C4以及可控硅SCR,控制芯片CPU与整流滤波模块连接,控制输出,使得可控硅SCR导通,控制脱扣器通电。

控制芯片CPU的4脚分别与电容C4一端以及可控硅SCR的G级连接,SCR的A级与线圈L2的另一端连接,SCR的K级与电容C4的一端接地。

其工作原理为,后备保护器串接于工频电网的相线和浪涌保护器之间,正常状态下浪涌保护器为高阻状态,流经后备保护断路器的工频电流可忽略不计,互感器L1无感应电流电压输出,可控硅SCR处于开路状态,线圈L2处于静止状态,开关K保持闭合供电状态,当主电路遭遇雷击经开关K和浪涌保护器对地泄放时由于雷击时间非常短暂,控制电路的延时触发电路达到触发电压值而不会动作, 当主电路遭遇操作过电压或强雷电击坏浪涌保护器时(此时主电路流经的电流必然会超过2安培),强大的工频电流经进开关K和浪涌保护器对零线或地线泄放,此时互感器L1两输出端产生一个感应电流电压经D4整流滤波后经R3去触发控制芯片CPU控制4角输出,此时,芯片CPU需检测感应电流的电压是否为持续状态或者为强电,判断主电路遭遇操作过电压或强雷电击坏浪涌保护器时,使得SCR由截止转变为导通, 线圈L2得电吸合动作使得顶杆33上顶带动摆动件31发生旋转,此时弹簧Ⅰ17收缩,摆动件另一端下移,动触弹片41从阻挡部311中脱离,使得动触头4的勾合状态解除,实现开关K的分闸,同时通过动触弹片41触碰转动件71,使得遥信74工作,提醒操作者发生故障,需要检测维修;待故障解除后若需要进行合闸,仅需拨动开关21,带动触头弹片41转动,与阻挡部311接触,由于阻挡部311为弧形,动触头弹片41很容易与阻挡部311内侧相抵,使得动触头4与静触头5连接,此时,弹簧Ⅰ17恢复到原有状态。

实施例2:

参照附图4-6所示,一种后备保护器,包括壳体1、操作装置2、脱扣器3、动触头4、静触头5、手动装置6、摆动件31、指示装置7、输入端8、输出端9以及线路板10。

软铜带Ⅰ11一端连接输入端8,另一端穿过互感器L113与静触弹片51呈电气连接,静触头5位于静触弹片51上。壳体上设有限位机构14、固定座Ⅰ15以及固定座Ⅱ16,限位机构14使得静触弹片51与壳体1固定,限位机构14具体为壳体上设有一条限位槽141,静触弹片51通过限位槽141进行固定;软铜带Ⅱ12一端连接输出端9,一端连接动触弹片41,动触头4位于动触弹片41上。

操作装置2包括开关21以及扭簧22,开关21上设有卡槽211,动触弹片41套设在扭簧22上,一端卡在卡槽211内,另一端与阻挡部311相抵且设有动触头4并与静触头5连接。

脱扣器3包括顶杆33以及线圈32,顶杆33与摆动件31一端连接,摆动件31另一端上设有阻挡部311,阻挡部311用于阻挡动触弹片41移动,阻挡部311具体为弧形凸起。

手动装置6包括按钮61以及与按钮61联动的推杆62,推杆62位于摆动件31的上方,且按钮61下压后,带动推杆62,推杆62向下移动带动摆动件31下移,使得动触头4的勾合状态解除,实现动、静触头4、5分离。

指示装置7包括转动件71、触片72、控制板73以及遥信74,转动件71一端位于动触弹片41的运动轨迹上,另一端与触片72连接,控制板73上设有触点731,触片72与触点731为常开设置,遥信74与控制板73呈电气连接,当转动件71受动触弹片41推动后带动触片72运动使其与触点731贴合,控制板73产生已脱扣信号进行输出,遥信74可通过指示灯或与终端连接,传递信号。此处指示装置也可通过转动件71与指示件形成机械指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置换得到此机械指示的具体结构,故此处不多加赘述。

弹簧Ⅰ17一端与推杆62相抵,另一端与固定座Ⅰ15相抵,固定座Ⅰ15位于互感器L113上方,弹簧Ⅱ18一端与摆动件31相抵,另一端与固定座Ⅱ16相抵,固定座Ⅱ16位于软铜带Ⅰ11下方,弹簧Ⅰ17与弹簧Ⅱ18同时作用,使得初始状态下力的平衡,防止影响整体结构。

线路板10包括感应电流模块、整流滤波模块、控制模块以及动作模块;

感应电流模块与主电路连通;整流滤波模块与感应电流模块并联;控制模块控制动作模块工作;感应电流模块为互感器L1。

互感器L1套设在输电电路IN上,输电电路IN与静触头连接,静触头与动触头形成开关K,静触头与动触头连通即为合闸,静触头与动触头断开即为分闸,动触头另一端与漏电保护器连接,漏电保护器接地设置。

整流滤波模块包括双向二极管D1、整流器D4以及电容C1,双向二极管D1以及整流器D4的输入端与互感器L1并联,整流器D4的输出端与电容C1并联,同时电阻R2与电容C1并联。

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1、R3、R4、R5、R6、R7、R8、R9、电容C2、C3、C4、二极管D2、D3以及三极管BG1、BG2,电阻R1一端连接输电电路IN,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此处电子R1为压敏电阻,二极管D2的正极与电阻R4一端连接,电阻R4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5一端、电容C2正极以及线圈L2一端连接,电容C2负极接地,电阻R5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6、三极管BG1的集电极、电容C3正极以及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电容C3负极以及二极管D3的正极均接地,三极管BG1的基级与电阻R7连接,三极管BG1的发射极与电阻R8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6的另一端以及三极管BG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BG2的基级与电阻R3连接,三极管BG2的发射极接地。

动作模块包括充电电容C4、二极管D5以及可控硅SCR,控制模块与整流滤波模块连接,得到信号后,开关电路打开,充电电容C4充电,当二极管D5两端电压达到转折点时,二极管D5导通,同时可控硅SCR导通,控制脱扣器通电。电阻R3的另一端与整流器D4输出端连接,电阻R8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9、电容C4、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电阻R9另一端以及电容C4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5的正极与电容C5一端以及可控硅SCR的G级连接,SCR的A级与线圈L2的另一端连接,SCR的K级与电容C5的一端接地。

其工作原理为,后备保护器串接于工频电网的相线和浪涌保护器之间,正常状态下浪涌保护器为高阻状态,流经后备保护断路器的工频电流可忽略不计,互感器L1无感应电流电压输出,可控硅SCR处于开路状态,线圈L2处于静止状态,开关K保持闭合供电状态,当主电路遭遇雷击经开关K和浪涌保护器对地泄放时由于雷击时间非常短暂,控制电路的延时触发电路达到触发电压值而不会动作, 当主电路遭遇操作过电压或强雷电击坏浪涌保护器时,强大的工频电流经进开关K和浪涌保护器对零线或地线泄放,此时互感器L1两输出端产生一个感应电流经D4整流滤波后经R3去触发三极管BG2导通,同时使得三极管BG1导通,并对延时电容C4充电,当电压达到二级管D5的转折点时可控硅SCR由截止转变为导通, 线圈L2得电吸合动作使得顶杆33上顶带动摆动件31发生旋转,此时弹簧Ⅰ17收缩,摆动件另一端下移,动触弹片41从阻挡部311中脱离,使得动触头4的勾合状态解除,实现开关K的分闸,同时通过动触弹片41触碰转动件71,使得遥信74工作,提醒操作者发生故障,需要检测维修;待故障解除后若需要进行合闸,仅需拨动开关21,带动触头弹片41转动,与阻挡部311接触,由于阻挡部311为弧形,动触头弹片41很容易与阻挡部311内侧相抵,使得动触头4与静触头5连接,此时,弹簧Ⅰ17恢复到原有状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