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供配电监测系统应具有哪些功能
这个有什么断路器啊、互感器、各种仪表、开关啊等等。
作用呢,给你举个例子 这种是博耳电力的插座,安全、更方便,符合标准。其实智能化这点,你可以咨询他们,太专业的东西找专业的人解答,他们集多年技术积淀和持续不断的核心研发优势,依靠专利技术,在智能配电系统解决方案、能源管理、以及针对数据中心设施一站式动力环境设施解决方案等。2. 建筑供配电监测的内容有哪些
应急照明电线检测项目包括如下内容:
(1)检查安装场所应符合要求。
(2)供电应符合设计要求。
(3)应急工作时间应不小于其本身标称的应急工作时间。
(4)输出线路、分配电装置、输出电源负载应与设计相符.且不应连接 与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无关的负载或插座。
(5)应急照明集中电源应设主电和应急电源状态指示灯,主电状态用绿色,应急状态用红色。
(6)应急照明集中电源应设模拟主电源供电故障的自复式试验按钮(或开关),不应设影响应急功能的开关。
3. 智能供配电设备监控系统有哪些功能?技术性能如何?
首先,最常备的终端信息采集设备是多功能仪表,多功能仪表集成了全部电力参数的测量、全面的电能计量和考核管理、多种电力质量分析参数,带RS485通讯接口、开关量输入/输出等功能,实现电力参数、电气元件工作状态的远程传输,便于后台监控系统集中检测。
其次,是导轨表,用于各项电力参数测量(三相相/线电压、相电流、零序电压、零序电流、不平衡度、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负载性质)﹔集实时显示、参数设定、网络通讯于一体;标准CT、PT或电压直接输入,适用于各种接线方式及高低压环境。
还有最主要的一个设备是智能配电系统,只有连接系统,整个环节才能动起来,系统就相当于是一根牵动所有环节的线,让终端设备采集的数据上传到监控主机,经大数据分析功能,将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之后用数字化可识别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用户查看之后,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 供配电监测系统应具有哪些功能和特点
供用电技术专业还可以。
专业旨在培养掌握供用电技术基本知识,具有供用电工程及电力系统施工、维护、自动控制、试验分析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供用电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供配电系统、电气设备、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故障处理、供用电生产管理、营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工程实践训练,具备从事电力网、变配电站、企业供配电工程设计、运行、检修、安装调试、用电监察、营业管理等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供用电技术包括: 输电变电线路及设备安装调试。高、低压输电线路维护。变电站、所的电力运行监控。用电设备的使用维修等相关技术。所涵盖的范围除了微波弱电以外,几乎包含了全部强电的技术内容。从业方向: 毕业后可在电业系统。铁道牵引供电系统。工矿企业从事供用电工程设计、安装、维护、管理。变配电站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检修和用电监察与营业管等工作。
5. 简述供配电设备监控系统的结构和组成
供配电系统由:高低压配电线路,变电站(包括配电站)和用电设备组成。
1、高低压配电线路:从降压变电站把电力送到配电变压器或将配电变电站的电力送到用电单位的线路。配电线路电压为3.6kV~40.5kV,称高压配电线路;
配电电压不超过1kV、频率不超过1000Hz、直流不超过1500V,称低压配电线路。配电线路的建设要求安全可靠,保持供电连续性,减少线路损失,提高输电效率,保证电能质量良好。
2、变电站:电力系统中对电压和电流进行变换,接受电能及分配电能的场所。在发电厂内的变电站是升压变电站,其作用是将发电机发出的电能升压后馈送到高压电网中。
变电站内的电气设备分为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一次设备指直接生产、输送、分配和使用电能的设备,二次设备是指对一次设备和系统的运行工况进行测量、监视、控制和保护的设备。
3、用电设备:用电设备按用途可分为动力用电设备、工艺用电设备、电热用电设备、实验用电设备和照明用电设备等。
传统上将电力系统划分为发电、输电和配电三大组成系统。
发电系统发出的电能经由输电系统的输送,最后由配电系统分配给各个用户。
一般地,将电力系统中从降压配电变电站(高压配电变电站)出口到用户端的这一段系统称为配电系统。
配电系统是由多种配电设备(或元件)和配电设施所组成的变换电压和直接向终端用户分配电能的一个电力网络系统。
6. 供配电监控系统有哪些监控功能
对闭环运行方式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探讨自动化系统对闭环运行方式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探讨0概述?配电作为电能发变送配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电力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规模的两网改造结束后
-
对闭环运行方式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探讨
自动化系统
对闭环运行方式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探讨
0 概述?
配电作为电能发变送配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电力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规模的两网改造结束后,配电网的布局得到了优化,但要进一步提高配电网的可靠性,还必须全面实现高水平的配电网自动化。?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在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上进行了配电网自动化的试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几乎所有的系统都是开环运行模式[1],故障恢复时间都在30?s以上甚至数分钟,不能满足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更高的用户,只能采取双回供电、自备发电、大容量UPS等高成本方式来弥补。在此背景下,笔者单位与有关电力企业合作,在某国家级开发区配备了闭环运行方式的配网自动化系统。经过2年多的运行证明,系统功能和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大大提高了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具有开创性意义。?
1 供电区域配电网概况及配网自动化规划功能和目标
该区共10?km2,区内110?kV变电站一座,目前投入31.5?MVA变压器2台。110?kV进线2回内桥接线,分别引自上级500?kV变电站。出线为35?kV?10回、10?kV?14回,改造前为架空线路与电缆出线混合方式,中性点不接地;改造后全部以电缆排管方式引出,小电阻接地。二次设备原采用常规继电保护和远动,仅有遥测、遥信送往上级调度中心,通信通道为载波和扩频,备有商用电话。?
拟分二期全面实现配电网自动化。本期规划主要目标是:?
(1)以全闭环运行方式实现区内配电网自动化。?
(2)提高供电可靠性,达到“N-1”供电安全准则,供电可靠率99.99%。?
(3)建立配电监控系统,提高供电质量,电压合格率98%。?
(4)线路发生永久性故障时,能自动进行故障识别、故障隔离和恢复供电。?
(5)实现对用户侧设备的远方监控、抄表等负荷管理功能。?
(6)同时容纳开环运行的方式。本期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SCADA功能包括数据采集及处理、人机联系和制表打印;?
2) 馈线自动化功能主要是故障识别、隔离和自动恢复供电;?
3) GIS地理信息系统功能;?
4) 包括远方自动抄表功能在内的负荷侧管理功能;?
5) 与变电站RTU和上级调度中心通信功能包括传送遥测、遥信和接收控调命令。对于电压无功控制,本系统只向变电站/上级调度中心传送电压运行值,不在本系统中进行调压操作,但提供接入用户侧调压装置的接口,也可传达并执行上级配电中心的调压指令,并保留功能上的扩充余地。?
2 对原配电网改造的主要内容?
2.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
由于该110?kV变电站原有保护远动均采用常规装置,不具备联网、与用户变电室通信等功能,故首先对变电站进行改造,全部采用微机型的远动和保护系统。改造后的系统具备完善的“四遥”功能和微机保护功能,并能与调度中心、上级配调中心、本级配调中心、客户端RTU/FTU等进行通信。?
2.2 部分用户变电室改造?
由于该开发区配网自动化规划设计采用电缆环网方式,所涉及的用户变电室在改造后均以2回电缆出线,与上下家企业连成环网,出线均安装可以遥控的开关。?
在每个企业的降压变加装DEP-900型FTU,并以光纤为信道连成环。区内整个配电网采用手拉手环网方案,可以在线路故障时就近的断路器自动跳闸,动作时间短,不依赖主站,对系统无冲击,避免了开环系统需开关多次跳合判断故障而带来的弊端。?
2.3 接地方式的改变及接地电阻值的选择?
改造后全部改为电缆出线,电容电流要比架空线路高得多,需将原小电流接地方式改为经小电阻接地的大电流接地方式。从单相接地故障的情况入手,尝试了多个中性点接地电阻值,对系统的稳态和瞬时二方面进行计算,并比较随之改变的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值、单相接地故障健全相电压值及弧光接地过电压值、铁磁谐振过电压值等,然后按照运行规程和继电保护等约束条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计算考虑系统总电容电流、单相接地故障时的故障电流、工频过电压、继电保护配合及通信干扰限制等,将接地电阻阻值确定为5Ω[2]。?
2.4 保护定值的调整?
系统接地方式改变及加装具备故障状态纵差保护功能的FTU后,对原110?kV变电站内的馈线、母线、主变压器、备自投各类保护定值均根据新的系统结构和运行方式进行了调整,上级500?kV变电站相应出线的保护定值也作了微调。?
2.5 其他?
少数企业原采用架空线路,这次统一改为排管电缆。此外,在小区内敷设了多模光纤的环网信道,既为配网自动化提供高速可靠的数字信道,又为抄表、MIS系统联网、多媒体数据传输等预留了通信手段。?
由于FTU及开关操作都必须有可靠的不间断电源,以保证在配电网出现线路故障,导致保护动作、出线开关跳闸、故障电路全部停电或进行设备检修时,仍能提供FTU工作电源、通信电源和开关操作电源,故在各用户变配置了专用的小型220VDC高频开关式直流操作电源。?
对闭环运行方式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探讨自动化系统对闭环运行方式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探讨0概述?配电作为电能发变送配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电力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规模的两网改造结束后
-
对闭环运行方式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探讨
自动化系统
对闭环运行方式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探讨
0 概述?
配电作为电能发变送配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电力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规模的两网改造结束后,配电网的布局得到了优化,但要进一步提高配电网的可靠性,还必须全面实现高水平的配电网自动化。?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在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上进行了配电网自动化的试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几乎所有的系统都是开环运行模式[1],故障恢复时间都在30?s以上甚至数分钟,不能满足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更高的用户,只能采取双回供电、自备发电、大容量UPS等高成本方式来弥补。在此背景下,笔者单位与有关电力企业合作,在某国家级开发区配备了闭环运行方式的配网自动化系统。经过2年多的运行证明,系统功能和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大大提高了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具有开创性意义。?
1 供电区域配电网概况及配网自动化规划功能和目标
该区共10?km2,区内110?kV变电站一座,目前投入31.5?MVA变压器2台。110?kV进线2回内桥接线,分别引自上级500?kV变电站。出线为35?kV?10回、10?kV?14回,改造前为架空线路与电缆出线混合方式,中性点不接地;改造后全部以电缆排管方式引出,小电阻接地。二次设备原采用常规继电保护和远动,仅有遥测、遥信送往上级调度中心,通信通道为载波和扩频,备有商用电话。?
拟分二期全面实现配电网自动化。本期规划主要目标是:?
(1)以全闭环运行方式实现区内配电网自动化。?
(2)提高供电可靠性,达到“N-1”供电安全准则,供电可靠率99.99%。?
(3)建立配电监控系统,提高供电质量,电压合格率98%。?
(4)线路发生永久性故障时,能自动进行故障识别、故障隔离和恢复供电。?
(5)实现对用户侧设备的远方监控、抄表等负荷管理功能。?
(6)同时容纳开环运行的方式。本期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SCADA功能包括数据采集及处理、人机联系和制表打印;?
2) 馈线自动化功能主要是故障识别、隔离和自动恢复供电;?
3) GIS地理信息系统功能;?
4) 包括远方自动抄表功能在内的负荷侧管理功能;?
5) 与变电站RTU和上级调度中心通信功能包括传送遥测、遥信和接收控调命令。对于电压无功控制,本系统只向变电站/上级调度中心传送电压运行值,不在本系统中进行调压操作,但提供接入用户侧调压装置的接口,也可传达并执行上级配电中心的调压指令,并保留功能上的扩充余地。?
2 对原配电网改造的主要内容?
2.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
由于该110?kV变电站原有保护远动均采用常规装置,不具备联网、与用户变电室通信等功能,故首先对变电站进行改造,全部采用微机型的远动和保护系统。改造后的系统具备完善的“四遥”功能和微机保护功能,并能与调度中心、上级配调中心、本级配调中心、客户端RTU/FTU等进行通信。?
2.2 部分用户变电室改造?
由于该开发区配网自动化规划设计采用电缆环网方式,所涉及的用户变电室在改造后均以2回电缆出线,与上下家企业连成环网,出线均安装可以遥控的开关。?
在每个企业的降压变加装DEP-900型FTU,并以光纤为信道连成环。区内整个配电网采用手拉手环网方案,可以在线路故障时就近的断路器自动跳闸,动作时间短,不依赖主站,对系统无冲击,避免了开环系统需开关多次跳合判断故障而带来的弊端。?
2.3 接地方式的改变及接地电阻值的选择?
改造后全部改为电缆出线,电容电流要比架空线路高得多,需将原小电流接地方式改为经小电阻接地的大电流接地方式。从单相接地故障的情况入手,尝试了多个中性点接地电阻值,对系统的稳态和瞬时二方面进行计算,并比较随之改变的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值、单相接地故障健全相电压值及弧光接地过电压值、铁磁谐振过电压值等,然后按照运行规程和继电保护等约束条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计算考虑系统总电容电流、单相接地故障时的故障电流、工频过电压、继电保护配合及通信干扰限制等,将接地电阻阻值确定为5Ω[2]。?
2.4 保护定值的调整?
系统接地方式改变及加装具备故障状态纵差保护功能的FTU后,对原110?kV变电站内的馈线、母线、主变压器、备自投各类保护定值均根据新的系统结构和运行方式进行了调整,上级500?kV变电站相应出线的保护定值也作了微调。?
2.5 其他?
少数企业原采用架空线路,这次统一改为排管电缆。此外,在小区内敷设了多模光纤的环网信道,既为配网自动化提供高速可靠的数字信道,又为抄表、MIS系统联网、多媒体数据传输等预留了通信手段。?
由于FTU及开关操作都必须有可靠的不间断电源,以保证在配电网出现线路故障,导致保护动作、出线开关跳闸、故障电路全部停电或进行设备检修时,仍能提供FTU工作电源、通信电源和开关操作电源,故在各用户变配置了专用的小型220VDC高频开关式直流操作电源。?
对闭环运行方式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探讨自动化系统对闭环运行方式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探讨0概述?配电作为电能发变送配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电力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规模的两网改造结束后
-
对闭环运行方式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探讨
自动化系统
对闭环运行方式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探讨
0 概述?
配电作为电能发变送配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电力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规模的两网改造结束后,配电网的布局得到了优化,但要进一步提高配电网的可靠性,还必须全面实现高水平的配电网自动化。?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在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上进行了配电网自动化的试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几乎所有的系统都是开环运行模式[1],故障恢复时间都在30?s以上甚至数分钟,不能满足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更高的用户,只能采取双回供电、自备发电、大容量UPS等高成本方式来弥补。在此背景下,笔者单位与有关电力企业合作,在某国家级开发区配备了闭环运行方式的配网自动化系统。经过2年多的运行证明,系统功能和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大大提高了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具有开创性意义。?
1 供电区域配电网概况及配网自动化规划功能和目标
该区共10?km2,区内110?kV变电站一座,目前投入31.5?MVA变压器2台。110?kV进线2回内桥接线,分别引自上级500?kV变电站。出线为35?kV?10回、10?kV?14回,改造前为架空线路与电缆出线混合方式,中性点不接地;改造后全部以电缆排管方式引出,小电阻接地。二次设备原采用常规继电保护和远动,仅有遥测、遥信送往上级调度中心,通信通道为载波和扩频,备有商用电话。?
拟分二期全面实现配电网自动化。本期规划主要目标是:?
7. 供配电设备监控的范围包括哪些部分
一根是给主板供电一根是给灯供电,他们公用的地线,也就是说红的两根并接到一起是正极 (也就是12V正),黑的就是负极(12V地),注意别把正负极接反就行
监控摄像头安装步骤:
监控摄像头的安装要求
1) 在满足监视目标视场范围要求的条件下,其安装高度:室内离地不宜低于2.5m;室外离地不宜低于3.5m。 2) 监控摄像头及其配套装置,如镜头、防护罩、支架、雨刷等,安装应牢固,运转应灵活,应注意防破坏,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3) 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监控摄像头安装应与地绝缘隔离。 4) 信号线和电源线应分别引入,外露部分用软管保护,并不影响云台的转动。 5) 电梯厢内的监控摄像头应安装在厢门上方的左或右侧,并能有效监视电梯厢内乘员面部特征。
监控摄像头安装步骤
1) 监控摄像头用导线,其额定电压应大于线路的工作电压;导线的绝缘应符合线路的安装方式和敷设的环境条件。导线的横截面积应能满足供电和机械强度的要求。 2) 配线时应尽量避免导线有接头。除了非用接头不可的,摄像头其接头必须采用压线或焊接,导线连接和分支处不应受机械力的作用。空在管内的导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接头,必要时尽可能将接头放在接线盒探头接线柱上。 3) 配线在建筑物内安装要保持水平或垂直。配线应加套管保护(塑料或铁水管,按室内配管的技术要求选配),天花板走线可用金属软管,但需固定稳妥美观。 4) 信号线不能与大功率电力线平行,更不能穿在同一管内。如因环境所限,要平行走线,则要远离50cm以上。 5) 报警控制箱的交流电源应单独走线,摄像头不能与信号线和低压直流电源线穿在同一管内,交流电源线的安装应符合电气安装标准。 6) 报警控制箱到天花板的走线要求加套管理入墙内或用铁水管加以保护,以提高防盗系统的防破坏性能。摄像头室内配管的技术要求 7) 线管配线有明配和暗配两种。摄像头明配管要求横平竖直、整齐美观。暗配管要求管路短,畅通、弯头少。
云台、解码器安装
1) 云台的安装应牢固,转动时无晃动。 2) 应根据产品技术条件和系统设计要求,检查云台的转动角度范围是否满足要求。 3) 解码器应安装在云台附近或吊顶内(但须留有检修孔)。
监控摄像头控制设备安装
1) 控制台、机柜(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应平稳牢固、便于操作维护。机柜架)背面、侧面离墙净距离应符合维修要求。 2) 监控摄像头所有控制、显示、记录等终端设备的安装应平稳,便于操作。其中监视器(屏幕)应避免外来光直射,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避光措施。在控制台、机柜(架)内安装的设备应有通风散热措施,内部接插件与设备连接应牢*。 3) 控制室内所有线缆应根据设备安装位置设置电缆槽和进线孔,排列、捆扎整齐,编号,并有永久性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