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本次实验,更深入地了解了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静态和动态特性,学会了测量、调节静态工作点和动态特性有关参数(增益、输入电阻、幅频特性)的实验和仿真方法,并和理论计算相验证,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在仿真时熟悉了Multisim软件的使用环境,认识到预习计算和仿真对实验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并学会搭实际电路检查电路的联接和排查错误。
二、在单管放大的状态下,管子处于放大状态的时候,可以通过测量基极,集电极,发射极的电流得到以下结论:
(1)基极电流和集电极电流之和等于发射极电流;
(2)基极电流和发射极电流有一定的正比关系,也就是二者的电流大小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不变,也就是基极小的电流变化,在发射极就能有大的电流变化;
(3)基极开路时,Iceo非常小,这个值越小越好;
(4)要使晶体管能够处于放大状态,必须是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晶体管的放大原理?
双极型晶体管的放大原理来源于其电流放大能力。具体的话其放大原理是由其晶体能级结构的量子效应导致的,如果你不搞材料学或理论物理的只要记得在一定范围内基极电流和集电极电流线性相关这一结论就可以了。(这边我也没有去深究) 场效应管,不论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还是结型场效应管,本质都是一个电压控制的电流源。其放大效应源自于这个结构的跨导和偏置电路形成的分压器。
乙类功率放大器中晶体管放大原理有什么不同?
按静态工作点在交流负载线上的位置不同,将功率放大器分为甲类、乙类以及甲乙类。
甲类功率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设置在交流负载线的巾点,晶体管在工作过程中处在导通状态。波形无失真,但由于静态工作点较高,效率低。
乙类功率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设置在交流负载线的截止点,晶体管仅在输人信号的半个周期导通,波形失真严重。但由于静态工作点低,功耗最小,效率最高可达75%。
甲乙类功率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介于甲类和乙类之间,该电路在静态时静态偏流较小,它的波形失真和效率介于甲类和乙类之间。
晶体管放大电路产生截止失真和饱和失真的原因是什么?
假设极限情况你要放大电压到正负5v,电源电压5v,如果你的静态工作点0v,那么你可以最大使交流放大到正负5v,如果此时你的静态点在1v明显达不到+5v只有5-1=4v,饱和失真,同样静态点在-1v截止失真,静态工作点是一个基准线,交流是叠加在直流上的,也可以看做对交流的上下平移,实际上你的电源电压可能是12v,因此你的静态点有范围,不是一个点